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求知态度与探索精神-不耻下问

孔子的求知态度与探索精神-不耻下问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耻下问,意思是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晚年又来到卫国,师生间有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段话发生在孔子师生间,很简约,实际的思想内容却很丰富。不耻下问,正是孔子的求知态度和探索精神。

孔子的求知态度与探索精神-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意思是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语出《论语·公冶长》。

孔子一生出入于卫国的次数最多,原因是“卫国多君子”,可以学得其他地方难以学得的东西。晚年又来到卫国,师生间有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这段话发生在孔子师生间,很简约,实际的思想内容却很丰富。子贡问话的意思是,孔圉这个人,可算是卫国的名大夫了,名气大,也有才华,但“其人私德有秽”,有不足的地方,为何死后谥之为“文”,给他那么高的评价呢?孔子回答也是话中有话,含义深刻,其意思是说:谁没有不足之处啊,但是,他这个人一是做事勤勉,又好学,即“敏而好学”;二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即“不耻下问”,这样的人死后谥之为“文”有何不可呢?孔子本身就是个不耻下问的人。他不但问礼于太庙,问事于大道,亦求教于田夫,听命于野老,还每每向自己的弟子学习。他是“不耻下问”的典范。

不耻下问,正是孔子的求知态度和探索精神。在《论语》中还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句子,这就是孔子的一种求知态度,他认为只要能获得知识,哪怕死去也是值得的。可见求知欲望之强烈,唯此,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正由于孔子有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他能“韦编三绝”。学而不厌,又是与“诲人不倦”紧密相连的。当孔子看到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觉时,说“于予与何诛!”(拿宰予我怎么办呢?我真不想教他了!)还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不是放弃了对宰予的“诲”了呢?其实不是,“诲人不倦”的孔子只是说说气话罢了,要是真的不想教他了就不会说这一大堆话了,这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愤慨罢了。(www.xing528.com)

孔子注重于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孔子把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融为一体。他对学生讲的只是“一”,而要学生以此类推的是“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