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贫富》-孔子对贫富的态度与理想境界

《论贫富》-孔子对贫富的态度与理想境界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对贫富问题,并非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采取了承认的态度。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对于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论贫富》-孔子对贫富的态度与理想境界

孔子对贫富问题,并非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采取了承认的态度。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一)在孔子思想中,“贫”分为两个层次:“贫而无谄”“贫而乐”

“贫而无谄”是指人穷志不穷,穷也应该保持应有的人格、尊严和风范,不改其志,正所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大动乱的年代,要保持高贵的人格和尊严难上加难,所以也有“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之语。

“贫而乐”之“乐”,主要表现在安贫乐道上,即重视自己的德行操守,不怨天不尤人,不在意物质享受。孔子不屑于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财富,不将物质生活强加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上。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所以读书人“乐道”前应先学会做人,具备诚实平和的处世态度,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浮躁、不虚荣,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

(二)在对待富贵上,孔子肯定了君子爱财,并提出“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孔子推崇舜和禹,认为他们是“富而无骄”的典型,他们非但不贪恋一时的富贵,而且为百姓社稷辛苦操劳。

在追逐富贵的方式上,孔子提出要合乎“道”。追求财富必须以正当的手段和通行的规则进行,秉持仁义的信条。否则,就凭孔子的地位和名望获得财富是很轻松的事情,何必降低身份去给人家赶马车呢? 因而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之语。人是不能走歪门邪道去发财致富的,背信弃义,最终导致贫困。

另外,孔子强调君子不食昏君之禄,不应以服侍无道昏君的方式获取功名利禄,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君子应该要能掌握义的原则,以此来决定个人的进退,而非一味地追逐富贵及利益。

(一)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注释】①何如:《论语》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③赐:子贡名。④诸:同“之”。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裕而能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求道,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像匠人)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类推悟出)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了。”

【点评】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是因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这也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原文】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点评】这段话,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孔子并非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三)如何求富

【原文】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注释】①富:指升官发财。②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③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

【点评】孔子所说的“富贵”可求与不可求,其标准是合义与不合义,即“见得思义”。孔子认为,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道德原则:圣人不排斥富贵,不反对做官,但取之有道,得之合义。绝不能像小人那样不讲道德原则,唯利是图。

(四)富贵如浮云

【原文】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饭,作动词,“吃”。疏食即粗粮。②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孔子不反对富贵,也很希望富贵,但一定要有取之有道,即坚持合道的操守。在道义和富贵不可兼得时,舍富贵而取道义而已。对于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五)奢则不逊

【原文】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述而》)

【注释】①孙:同“逊”,谦逊。②固:固陋,寒伧。

【大意】孔子说:“奢侈就会不谦逊,太节俭又显得寒酸。与其不谦逊,宁可寒酸。”(www.xing528.com)

【点评】孔子主张发扬俭德,为政清廉。他对当时社会权贵们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财大气粗、气势逼人深为不满,对子路“车马轻裘,与朋友共”的德行极为赞扬。他主张过一种勤俭朴素的生活。在他看来,勤俭朴素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和操守,也能看出其为官之德。

(六)富贵都作等闲看

【原文】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点评】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心理易不平衡,所以无怨难;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可以做到,所以说容易。其实,无论何种情况,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之分罢了。唯有修养深厚,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穷,仍能坚守正道。

君子欲贵取之有道

【原文】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赵孟:即赵盾,春秋时晋国正卿。②令:美好。③文绣:古代官服,绣上文采。

【译文】孟子说:“想要尊贵,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给予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一个人低贱。《诗经》上说:‘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这是说仁义满足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了。”

【点评】希望自己显贵,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愿。人们常常希望他人能够赐予自己尊贵,其实这并不可取。孟子认为,每个人自身都有尊贵的东西,只是人们弗思罢了。在孟子看来,那些膏粱之味和文绣之衣都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因为这些追求既无意义,又很容易消失,君子不应刻意求取。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1)第一、二句话讲了君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孔子为什么把“富贵”比作“浮云”?

(2)请结合上文谈谈孔子对财富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1)第一、二、三句话表现了孔子对待“富贵”的什么态度?

(2)第四句话与其他几则材料是否矛盾? 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说过“富贵不能淫”,请结合上面语段,并联系实际,说说在富贵面前,人应如何自处。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在这段对话中,子贡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赞扬?

【解答要领】

1.(1)安贫乐道。浮云聚散无常,稍纵即逝,喻富贵短暂。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2)孔子不否定正当求利,对于物质财富,只要是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即使是做低贱的职业,还是应该积极争取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那些不义之财,是不可以随便占有的。如果暂时没有获得财富的渠道,孔子主张要能够受得住贫穷的考验,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

2.(1)用合乎道义的正当方式得到的富贵才能享受。(2)不矛盾。孔子认为,合乎道义的富贵才能去追求,并且应该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劳动得到。在富贵面前,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意志和人生爱好,不能迷失自己。

3.孔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子贡不仅领悟了老师的教导,还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得到老师的赞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