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通史:大器晚成的史实

中国通史:大器晚成的史实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老子的“大器晚成”之论,当是史实的精当提炼和浓缩。他们当政时年岁都已很高,他们是大器晚成的高人。最能说明大器晚成的是姜太公。正是这样一些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熔铸成了老子“大器晚成”的思想观念。大器晚成,不光是指年岁,更多指的是心态。

中国通史:大器晚成的史实

大器晚成,原意是指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要经过长时间的锻造,比喻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后世指大才之人,其成也晚。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

《老子》上述这四句讲的都是“大”,后来都成为成语为世人沿用。这四句话说的是,最大的方形(所谓“大方”),就没有角隅了;最大的声音,反而使人听不到声音了;最大的物象,最终是使人看不清它的形状;最大的器物,从开始铸造,到锻造成型,到雕琢磨制成器,要花很多很多的功夫。这里的大器,初始时指的是器物,后引申为有极大才气的人,道理是一样的,都必须要下大功夫。只能“晚成”,不能心存浮躁,不能早早地催熟。

老子的“大器晚成”之论,当是史实的精当提炼和浓缩。五帝时代的最后一帝舜的彪炳史册的二十二辅臣,如皋陶伯夷、益、弃、契等,都是有着十分丰富资历的长者。“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史记·五帝本纪》)他们当政时年岁都已很高,他们是大器晚成的高人。商代初年的开国名相伊尹长期生活在民间,当过“有莘氏媵臣”,实际上是奴隶身份。后来又长期当厨师。当他面见商汤时已是垂垂老矣的七十老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来平平常常的老人“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史记·殷本纪》)最能说明大器晚成的是姜太公。他虽说是出生在贵族世家,但到他一代时已是家道中落,十分贫困。七八十岁了,还“钓于渭水”,一面刻苦读书,研究着当时的时事,一面艰难地过着日子。“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后来——当他八十大寿到来的时候——他偶遇周文王,“周西伯(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史记·齐太公世家》)后来太公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的帝师,帮助周天子赢得了天下。正是这样一些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熔铸成了老子“大器晚成”的思想观念。(www.xing528.com)

大器晚成,不光是指年岁,更多指的是心态。

都说老子是虚无主义者,其实,认真去读一读《老子》那五千言,就会发现老子并不虚无。能说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样话的人,怎么可能是虚无主义者呢?他是要人们扎扎实实办事,认认真真行道的,真所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