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观与史实的关系探析

历史观与史实的关系探析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史实的学习是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历史观的指导。离开了历史观谈史实,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是一堆历史碎片,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历史认识。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欧洲国家的崛起或衰落,从根本上讲,都与这些国家能否跟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观与史实的关系探析

史实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历史认识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史实的学习是基础。

但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史实学习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历史教学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史实学习,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历史观的指导。

可以这样说,史实是基础,历史观是指导。离开了历史观谈史实,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是一堆历史碎片,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历史认识。反之,离开史实的支撑,历史观则完全成了空中楼阁,也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历史教学才是完整的,才能实现其应有的目的,也会更有意义。

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近代前期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情况。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的规定,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欧洲主要国家殖民扩张的史实、特点和后果,全面认识殖民主义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重心放在对殖民主义的评价上,一方面指出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分析了殖民主义在加强世界联系等方面的影响。应该说这样的分析、评价还是比较全面的。

也有一些老师在分析和评价殖民主义的时候,重心放在对殖民主义罪恶地揭露和批判上,而对殖民主义在客观方面的影响涉及较少。这样一来,本课成为一节揭露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罪恶的教学,完全变成了一节声讨课、批判课,情绪的宣泄成为本课的主旋律。应该说这样的价值观引导是不全面的,是非理性的,教学意义一定会大打折扣。历史教育不应该只是批判,还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让历史照亮现实,让历史照亮明天。

在这一课教学中,如果能从人类走向现代化和整体的角度思考本课教学价值,恐怕会有新的发现和思考。

本课主要内容是欧洲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细心审视本课教学内容,可以挖掘出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即这些殖民国家为什么能先后崛起成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为什么又先后走向衰落,失去大国的地位?在崛起和衰落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借鉴的经验教训?

站在人类走向现代化和整体的角度,能够清晰地感知一条清晰的世界大国崛起路线图,也可以总结出这些大国先后崛起和衰落的原因,这些原因对于今天来讲也是有意义的,尤其对于今天崛起的中国,恐怕更有思考的意义和价值,凸显本课的教学意义。

从人类走向整体的角度看,西班牙能最先走到世界前列,成为16世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是因为它抢占了历史的先机,开辟了新航路,率先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而西班牙最终衰落,从现代化角度讲,是因为它固守旧经济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最终被西欧国家超越,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荷兰,一个弹丸小国,能够成为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是因为它也抓住了历史机遇(欧洲商业中心转移的机遇),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并将其确立为自己的立国方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荷兰人没有走西班牙掠夺式扩张的旧路。荷兰在发展崛起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将国家力量和商业资本力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商业垄断公司,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殖民方式。荷兰的创新还表现在它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近代银行、第一个股票市场等。无数个第一,造就了荷兰17世纪的辉煌。

但是,17世纪后半期,荷兰被英国打败,走向衰落。荷兰衰败的原因在于其经济基础是商业,它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没有基础,这是荷兰衰落的惨痛教训,也是英国最终打败荷兰、成为18世纪的世界殖民霸主的原因。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世界地位。这是英国成功的重要启示。(www.xing528.com)

从欧洲国家先后兴衰的路线图中,可以获得到一个明显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不仅需要抓住历史的机遇,更需要有创新、务实的精神。欧洲国家的崛起或衰落,从根本上讲,都与这些国家能否跟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有历史观的指导和引领,从而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和务实的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如果据此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意义更突出。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历史观引领,学生可能仅仅只是掌握了英美等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但不会从更深层次理解、分析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对其国家乃至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甚至产生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教学意义会大打折扣。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指导《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课的教学,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教材所说的那样:“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教学中,坚持从历史根源和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理性分析,对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结合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一个新制度的建立,无外乎有两种方式和途径。一是以激烈的手段,彻底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二是新制度与旧制度达成某种妥协,建立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新制度。

与第一种方式相伴而来的,必然是剧烈的革命和变革。与第二种方式相伴而来的,大都是协商、谈判。在协商中,相互妥协,各方保持一定的克制,最终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西方近代政治制度建立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看到第二种方式。

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结果。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究竟走向哪里去?1688年,英国出现了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光荣革命”。这场革命,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诉求,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做出了必要的妥协和让步,同意保留国王,保留君主制,让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担任英国国王,向英国旧传统、旧贵族利益集团做出让步。而旧贵族阶层也做出了让步和妥协,那就是同意结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英国以这样一种方式,建立了一个新的制度。从表面看,国王还保有相当一部分的权力,但此时的国王已经不能和过去的国王相比了,王权走向衰落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英国向着近代国家的方向迅速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旧制度的痕迹保留下来了,英国革命似乎很不彻底,但它却保证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这是英国的最大利益所在。

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也是各方政治力量谈判、妥协的结果。1787年召开的制宪会议充满着争吵,但也蕴含着理性和妥协。在会上,大州和小州之间相互妥协——大州同意各州在参议院中拥有相等的议席,小州同意按照人口的比例确定各州在众议院的议席;南方和北方相互妥协——北方没有坚持废除黑人奴隶制(即使很多人对这一违背《独立宣言》的丑恶制度十分厌恶),南方也同意了黑人选举权的特殊性。如果没有这些妥协,大州和小州之间能实现联合吗?南方和北方能实现联合吗?当时摆在美国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国。在国家根本利益面前,各种政治力量的妥协,最终使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一个新制度在美国建立,开辟美国历史的新纪元。

可以看出,在一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包含着妥协、理性精神,减少了流血和震荡,减少了社会破坏。即使建立的新制度还不美好,还有很多问题,但毕竟建立了稳定秩序,使国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回顾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任何社会制度的建构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迅猛,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纠结在一起。如何化解各种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这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分析历史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重要启示,生成必要的历史智慧。

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历史观与史实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