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差异性—《艺术学十讲》专题解析

艺术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差异性—《艺术学十讲》专题解析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般人看来,科学和艺术是两种差异极其显著的文化。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失去与生活的联系,艺术创作就必然会陷入虚假和僵化的境地。艺术家通常是以右脑思维为中心,注重直观性和整体性的表达;科学家则通常是以左脑思维为中心,在表达上突出指事性和透意性。科学家与艺术家在思维和表达上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总之,仅凭直观印象看艺术和科学,大体都会认为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艺术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差异性—《艺术学十讲》专题解析

在一般人看来,科学艺术是两种差异极其显著的文化

从目的上讲,科学求事实,艺术求美感;从思维方式上讲,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运用的是抽象思维能力,而艺术家搞艺术创作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能力;从实践手段上讲,科学凭借实验来验证成果,而艺术则凭想象来表现内容;科学的语言是由抽象符号构成的,艺术的表现语言是由情感符号构成的。科学的语言揭示的是自然或社会的客观规律,而艺术的语言则表达的是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前者显得冷静客观,而后者则显得浪漫主观。

为了发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科学家常年专注于单一的对象和唯一的目标,以极其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开展研究。比如,为牛顿后来的发现开辟道路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就花了十多年时间,发现了他的第三定律。在捷克作家布诺德眼中,开普勒身上“似乎缺乏某种感情,有如极地严寒中的气息”。艺术家虽然也会长时间地在画室里创作,有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但是他们的心却是热的。为了求得美的表现,艺术家必须坚持不断地体验生活,而不是像科学家那样靠思维演算和实验证明来度过一生。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失去与生活的联系,艺术创作就必然会陷入虚假和僵化的境地。

荷兰画家凡·高的艺术后来会赢得世人的广泛赞誉,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这份爱的非常真诚的表达。在1880年10月写于布鲁塞尔的一封信中,凡·高这样写道:“一般来说,谁要是去发现美丽的地点与人物,琢磨别人不愿一顾的地方、角落与洞窟,谁就会被加上许多他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莫须有的罪名。一个农民看到我画一根老树干,看我在那里坐上一个小时,他以为我疯了,当然要嗤笑我。对穿着破烂肮脏服装的工人转过鼻子的年轻太太,当然不能懂得,为什么有人要访问波里纳日,并且下到煤矿的矿坑里去;她一定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我是一个疯子。”[2]假如没有一颗超出常人的热爱生活之心,凡·高就不会去关注他人不感兴趣的老树干和富人们嗤之以鼻的煤矿工人。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3]可是,若失去渴望生活的激情,失去对现实社会的爱,艺术家即便是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他的这种能够在现实中的普通事物身上发现美的能力也是不能持久的。(www.xing528.com)

虽然用艺术的语言也可以表达人对世界或某件事物的认识,比如,有些人会形容女人是花,说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样的解释当然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但是,局限性也很大。设想一下,假如一个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听到那个形容年轻人的比喻,他们一定不是那么容易理会其中的含义。特别是当他们在极夜天气条件下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更是难以理会。所以,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且表达出一个普遍性的意义,就必须用科学的思维和语言。比如说,要想真正让“青年”这个概念不遭人误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生理学上的标准说话。

李政道博士在请画家们用画来表现“相对论”时,国画大师李可染就以他的想象力画出了二牛角力的场景。这种主观的表达固然有趣,代表了艺术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可是如果谈到实际的应用,则肯定无法与爱因斯坦总结出来的科学公式相提并论。艺术家通常是以右脑思维为中心,注重直观性和整体性的表达;科学家则通常是以左脑思维为中心,在表达上突出指事性和透意性。科学家看到飞流直下的瀑布后,用他们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就会得出一个由抽象符号结构而成的公式,比如牛顿就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掘出其中的自然规律,并用F=Gm1 m2/r2来表示。而诗人李白则是从同类现象中吟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科学家与艺术家在思维和表达上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仅凭直观印象看艺术和科学,大体都会认为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李政道博士为什么又偏偏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继续探讨一下它们的共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