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的差异性:《艺术学十讲》一书的研究成果

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的差异性:《艺术学十讲》一书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艺术爱美厌丑,而哲学求真反伪。优美、崇高、滑稽和幽默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病梅、怪石、残月、枯藤、老树,甚至废墟等,在艺术家眼中则成了美的对象。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家关注对象的增加是审美文化发展的标志,但绝对不是艺术由美转化为丑的证明。其次,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艺术和哲学的不同在于:艺术家通过艺术提出问题,而哲学家通过哲学来思考和说明问题。

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的差异性:《艺术学十讲》一书的研究成果

首先,艺术爱美厌丑,而哲学求真反伪。

艺术这个词,最初是指技能或技艺,另外,像仪式这类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被人看成是技艺。像中国古代社会中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面的礼,就是一种社会礼仪。在西方社会中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佛罗伦萨的节日游行中,雕塑家与铁匠就同属于一个行会队伍中。直到18世纪,欧洲人才用非功利性的审美眼光清理了艺术世界,从中梳理出了关于美的艺术的具体内容,从此,艺术家就成了追求和实现美的人,而艺术也就成了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崇高、滑稽和幽默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病梅、怪石、残月、枯藤、老树,甚至废墟等,在艺术家眼中则成了美的对象。无论如何,世上只会有艺术美,而不会有艺术丑。过去,人们倾向于把美等同于漂亮或优美,现在,人们认识到了艺术不等于漂亮或优美,甚至还有人认为,艺术不等于美,认为艺术应该有自己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就等于丑。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家关注对象的增加是审美文化发展的标志,但绝对不是艺术由美转化为丑的证明。

艺术家若是没有出色地完成美的创作,我们就把他们的失败之作称为丑。一个大家认为是丑的对象,经过艺术家的出色表现,就成了一件美的作品。因为艺术家并不关心自己表现的是什么,而是关心自己是如何表现的。一件作品是不是美的,不是取决于它的题材,而是取决于它是否充分地表现出了题材的特征。总之,艺术是一种关于美的表达。表现或描写丑,不是在歌颂丑,而是让所谓的丑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艺术家对美的新发现,也可能是艺术家对丑的形象化揭示。通过这种夸张的表现,大家一方面看清楚了丑的真面目,另一方面也从中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关于这种愉悦,我们在观看悲剧、喜剧和怪诞剧中都可以得到十分富足的体验。

科学求知识,哲学求智慧。懂科学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却多少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哲学是科学之母,任何科学研究到达最高的层次之后,都是属于哲学的。所以,在西方学术界,博士学位都可统称为Ph.D.(Doctor of Philosophy),它代表了一个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士在知识水平上所达到的境界。

作为一门学问,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原、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也就变成了一种知识,是人们追求绝对真理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在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看来,“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26]。他把哲学当成是每一个人精神的起点与归宿,哲学激励着我们起航远行,同时又召唤着我们回归故乡。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哲学意识,他的生活就与精神牢牢地联结在了一起,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心灵的写照,是精神的象征。他表现得越激昂,精神性的内容就显现得越飞扬。不管是作为智慧的哲学,还是作为知识的哲学以及诗意的哲学,它们都是以揭示本真、说明确定价值为根本的,这一点与只是追求形象性的表达、通过感性形式来显现理念的艺术行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www.xing528.com)

其次,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艺术和哲学的不同在于:艺术家通过艺术提出问题,而哲学家通过哲学来思考和说明问题。

艺术的使命是创造,艺术也是个人与世界发生关联并加以表达的特殊方式。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会有自己的意图,不少艺术家还会坚持在创作中实现这种意图。可事实上,艺术创作的最终结果往往在内容上要大于艺术家最初的构想(如果有的话)。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只是在想象和感觉的作用下完成的,他们在有了创作的冲动之后,就会在实际创作活动中将所有可能的因素纳入自己的构想之中,在丰富创作内容的同时,也大大地拓展了当初构想的内容,从而使艺术创作活动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生产实践活动。正如作曲家皮埃尔·波尔兹所说的:“把作品固定在作曲家创作时所想象到的范围内:这无疑是对作品的麻痹和约束。在我看来,作品重要的是要保护那些尚未被我们所知的潜在意义,这种意义在一件杰出的作品中总是隐蔽的。我相信,作者们尽管眼光敏锐,聪慧过人,也很难想象出他自己的作品所引起的结果——不管是直接的或是最近的结果,还是间接和很久以后的结果。”[27]另一方面,艺术家自己对创作内容的解释是一回事,而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又是另一回事。正如美学家康德告诉我们的,美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性的东西。艺术家在开展艺术创造行为时,会通过各种形式因素的整合,创造出一个知觉整体,它的意义往往要大于部分之总和。所以,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以当成我们解读作品内容的依据,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内容来印证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但是,这种相互印证的关系并不是必须的,通常情况下,诗人的意图并不是一首诗的真正意义。正如表现主义理论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所讲的,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意图,他们只是朦胧地感觉自己有话要讲,而接下来的表现就是在试图揭示自己所感觉到的内容。诗人艾略特也曾指出:“诗人并不是他自己诗的最好批评者和分析者。”[28]你问诗人是否有意作首诗,他们通常都会做出明确的回答。如果你继续追问:“你作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他们往往会说不清楚。他们凭直觉发现了一个世界,却不能凭表现来解释这个世界。这与哲学家们的工作方式和试图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虽然哲学家们也会针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愿意让自己的认识活动仅仅停留在迸发出思想火花这样一个层次。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哲学家们在辩论与阐释中希望完成的,就是如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讲的,“在于澄清和形成概念,在于对我们用以谈论任何题目的术语,给出明确、完整的含义”[29],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明晰,让我们明明白白地活着。所以,哲学家也会非常关注艺术家的创作,并把它当成是情感的符号来研究。对于艺术家在创作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哲学家也会积极地予以辨析和解答,从而形成新的思想观点。比如,对于杜尚那件名为《泉》的作品,就引发了很多艺术哲学家对“艺术是什么”的重新思考,从而产生了很多富于影响力的新思想、新观念。而这样的思考,对于专心于创作的艺术家来讲,就不是他们有兴趣和应该去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富于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们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最后,艺术表达重感觉,哲学表达重逻辑。

同样是表达,有些人偏于理智,一板一眼,正儿八经;有些人则偏于感受,东拉西扯,生动有趣。前者是哲学家的表达方式,意义在于归纳、概括与说明;后者是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意义在于传情、达意和表现。哲学家跟着思想逻辑走,表达的是可以用正规语言表达的知识性内容。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哲学只讲可以言说的东西。艺术家跟着想象逻辑走,他们用心灵歌唱,表达的是自己用直觉感受到的东西。哲学家通过逻辑来构建知识体系,艺术家通过想象来构建心灵世界。好的理论表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述合理。好的艺术表现,则个性鲜明、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