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大学新闻教育纪念文集:传递独特的味道

浙江大学新闻教育纪念文集:传递独特的味道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时间、地点如何转移,有关浙大的味道,总是鲜活如昨日。除了学业和爱情,最难忘的,还有新闻系的老师们。在新闻系,这样的魅力男人,还有好几位,比如,教摄影课的徐忠民老师。新闻系的男老师里,另一个又有魅力、又喜欢唱歌的,是凯哥。我们新闻系的女老师,也相当令人怀念。“加醋加汤”的味道,只有吃过的人,才真正懂得。就好像浙大新闻系的味道,只有尝过,才能真正知道。

浙江大学新闻教育纪念文集:传递独特的味道

杨锋

人这一生,总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

2007年8月17日,对别人来说,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日。

于我而言,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那天,是我走进浙江大学的日子。

还记得那一天,紫金港月牙楼门口挂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欢迎你,2007级新同学!”

11年过去了。这条横幅在我的记忆里从未褪色。就好像那天的气温一样,令人记忆犹新。

2013年,我俩在玉泉校区门口的合影照

从本科到硕士,从紫金港到西溪,毕业后从杭州到北京……无论时间、地点如何转移,有关浙大的味道,总是鲜活如昨日。

常有人问,“在浙大,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真是道“送命题”。似乎怎么回答都不太好。

不得不回答时,我总“歪楼”说:“最大的收获,是捡了个媳妇儿!”

是的,我的太太,是我在浙大的直系学妹。

2009年,我大三,她大一。

2013年,她本科毕业,我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因为她要到北京读研,于是我也一同来到北京工作。然后,一来就回不去了……

2016年,在一起七年后,我俩领证结婚了。

在浙大,我收获了学业,也收获了爱情

除了学业和爱情,最难忘的,还有新闻系的老师们。

一头短发,一副变色眼镜,一件套头衫,一瓶农夫山泉……这是我记忆中沈爱国老师来上课时的形象。

沈老师的课堂,永远是轻松有趣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段子手”。

也因此,在沈老师的课上,你总能了解到最新鲜的业界动态,不知不觉间,便学到了最务实的新闻操作技能。

沈老师人脉非常广,总能邀请到名记者、名编辑进课堂来演讲。大家想去哪里实习,似乎沈老师一个电话,就能很快搞定。

无疑,沈老师是个有魅力的男人。在新闻系,这样的魅力男人,还有好几位,比如,教摄影课的徐忠民老师。

2012年,徐忠民老师带大家去拱宸桥采风

徐老师是一个满身艺术细胞的“文艺男”。虽然长相粗犷,声音却超温柔。一笑起来,尤其有魅力。

他喜欢摄影,喜欢视觉。课上,他会带着大家一起欣赏经典摄影作品,会反反复复地告诉你,这张照片到底哪里拍得好;课间休息,他会抄起手中的相机,给大家拍拍照;到了期末,他又会带大家外出采风、拍摄、游玩、寓教于乐。

他喜欢崔健。我本科毕业那晚,吃完散伙饭,记得他唱了一首《一块红布》。(www.xing528.com)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新闻系的男老师里,另一个又有魅力、又喜欢唱歌的,是凯哥。大学六年,眼见着凯哥的发际线渐渐上移,眼见着他越来越发福,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凯哥的人格魅力

凯哥是一个超有内涵的人。课堂上的他,相当迷人。

凯哥喜欢唱伍佰的歌。记得那是2013年,研究生毕业前夕,我们邀请凯哥一起唱歌。凯哥唱了一曲《突然的自我》,好听极了,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道,抗战期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亦师亦友。那种关系,十分令人羡慕。而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浙大新闻系,我也曾深切感受到。

除了以上三位男老师外,还有超可爱的吴飞老师,温文儒雅的吴赟和小邵老师,以及与凯哥一样充满魅力的李红涛老师。

吴飞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在我的印象里,他总在“飞”来“飞”去。但是,对我的学业、实习和工作,他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无论是在《南方都市报》还是在《新京报》实习,以至于后来正式成为《新京报》记者,吴飞老师总是教育我:“一定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我们新闻系的女老师,也相当令人怀念。比如,永远年轻有气质的美女老师朱菁,还有已远在美国的易容老师。

记得易老师每次来上课,都要拎一个浙大文件袋。袋子里,装着好多本她心爱的书籍。课后,我们常去找她借书,易老师总说:“一定要记得还我啊!”

易老师个子不高,但音量巨大。她的课堂,充满了批评,充满了思考。她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必须拥有自由的灵魂。

2013年6月,毕业前夕与易容老师合影

浙大太大,关于浙大的记忆,也很大。大到不知该从何说起,也永远不知道哪里是个尾。

想起新生教育课上,有老师曾说:“浙大很大,整个杭州都是浙大,整个浙大就是杭州。”

浙大确实大。大到有时候从东教学楼转场去西教学楼上课,骑自行车都不一定赶得上。

紫金港校区的食堂,当年号称“亚洲最大的高校食堂”,不知道现在还能否称量?食堂的菜品丰富,价格便宜。

工作后,来到北京,吃得很不习惯。于是,总是想起紫金港食堂的饭菜,想起东二食堂的葱油面、豆腐脑,想起“堕落街”上的烤猪蹄、土家酱香饼、千岛湖鱼头……

而要说到“吃”,令每一个传媒学子都难忘的,必然是西溪校区生命科学院门口的胖子烧饼了。无论上下课,胖子烧饼店都是必经之路。店门前总是排着队,同学们一个个翘首以盼,等着“甜胖子”“辣胖子”出炉。

在学生口中流传的,除了胖子烧饼的味道,还有一个“传说”:胖子烧饼老板夫妇,靠卖烧饼在杭州购买了多套房子。

说到夫妇,还有一对儿令人印象深刻。每到黑夜降临,这对儿练摊夫妇便出现了。老板高高瘦瘦,话不多;老板娘白白胖胖,咋咋呼呼。

华灯初上,他俩推着一个改造过的板车,在文三路和教工路交叉口的路灯下,支起一片天地。因为一直在转角处摆摊,渐渐地被我们呼唤为“转角爱”。

晚上饿了,叫上几个朋友,路灯下吃个炒米线,胡侃一番,便是一段快乐时光。

“老板,炒米线,加醋加汤。”

“加醋加汤”的味道,只有吃过的人,才真正懂得。

就好像浙大新闻系的味道,只有尝过,才能真正知道。

杨锋,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2007级本科生,201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曾任《新京报》记者,现与夫人徐雅兰(本系学妹),均供职于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