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周历象与年代:编排历谱与历朔断年技巧

商周历象与年代:编排历谱与历朔断年技巧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以上“四分术”的基本数据和规则,可编排出所求历史年代的颛顼历谱。然而根据笔者编排的悼肃时期历谱数据,肃王四年楚历八月朔干支为丙戌,不符合简文八月朔丙辰或丁巳的要求。笔者新编历谱与张培瑜《历表》在本年相差一个月,盖由张表多设置一个闰月所致。

商周历象与年代:编排历谱与历朔断年技巧

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屈原离骚》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颛顼帝最著名的历史功绩就是“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国语·楚语下》)。即任命“南正重”观察天象以制定祭祀历——神历(大正),任命“火正黎”观察地物以制定物候历——民历(小正)。“南正重”与“火正黎”合称“重黎氏”,是上古著名的历法世家,在帝喾时被称为“祝融氏”,是楚人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说东周时期的楚国王室贵族,是上古创制颛顼历的历法世家“重黎氏”的后裔,这种历史传统决定了楚国历法只能是颛顼历系统。从一开始的观象授时阶段,颛顼历就有“神历”与“民历”之分,至推步历阶段形成“大正”与“小正”之分。大、小正仅有建正之分,历法术数并无不同。颛顼历原本行用于楚国,后为秦及汉初施行,出现民神历杂糅、大小正并用的局面,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有一份《秦楚月名对照表》,秦月名用小正(寅正),楚月名用大正(亥正),形成“以十月为岁首”的“亥首寅正”历,即秦汉颛顼历。

“颛顼历”是先秦“古六历”之一,《宋书·律历志下》载祖冲之谓“古之六术,并同四分”,为历家所公认,故我们采用“四分历”数据编排楚历谱。“四分历”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岁实”(回归年)为img日;二是“十九年七闰”,即一年有img个月。据此推得“朔策”(朔望月)为img日。“四分历”由“章蔀纪元”构成,19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一元4560年。《后汉书·律历志下》谓:“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蔀年76岁是一个重要周期,颛顼历一蔀之始,表现为立春合朔同时发生在“日首”,故将该日名干支谓之“蔀首”。每一蔀内的气朔分布结构完全相同,但日名、年名干支不同;一纪之后恢复气朔干支的六十甲子相同,一元之后则恢复年名干支相同。因此我们只需要排出一蔀76年的历谱即可,其他蔀可在已知某蔀的历谱结构上,以新的蔀首为起点,依次替换原先的气朔干支,即可得到所求新蔀的历谱。

新唐书·律历志》载一行《日度议》:“鲁宣公十五年丁卯岁,《颛顼历》第十三蔀首,与《麟德历》俱以丁巳平旦立春。至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凡三百八十岁,得《颛顼历》壬申蔀首,是岁秦历以壬申寅初立春。”以《开元占经》所载上元积年验算得: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为颛顼历丁巳蔀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为壬申蔀首,《开元占经》与《新唐书》所载互相吻合[11]。这两个“入蔀年”是弥足珍贵的年代基点,它们使颛顼历的“章蔀纪元”与历史纪年对应起来,从而使得根据历法知识推断历史年代的科学方法成为可能。我们进而推得楚悼王(前401—前381年在位)的时代,处在颛顼历第十五蔀即乙亥蔀(前442—前366年)内,我们只需编算颛顼历乙亥蔀历谱即可。

置闰规则按“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左传·文公元年》)的法则,将闰月置于大正岁终,相当于秦历的“后九月”。某年置闰与否视立春位置而定,立春干支与立春月朔日干支的距离谓之“立春月龄”,由下式算得[12]:

式中img表示“朔策”的整数倍。按此式算得一章之内十九个“立春月龄”按大小排列依次为0、imgimgimg。显然“立春月龄”大者须置闰,依据“十九年七闰”法,当以七个大的立春月龄所在年为闰年,易知十九个月龄中大于18者有七个,故立春月龄大于18的年份必须置闰为“后九月”。

根据以上“四分术”的基本数据和规则,可编排出所求历史年代的颛顼历谱。命算己巳(以己巳干支序数为0),自蔀首(前442年)起第T年的立春干支序数是[13]:

式中[60]r表示六十甲子周期的整数倍;T是自蔀首起算的积年,可换算为公元年数:t=T-442。

第T年第(N+1)月的朔日干支序数是:

运用上两式算得立春和朔日干支序数,排出楚悼王(前401—前381年)、肃王(前380—前370年)在位时期颛顼历的每年立春和每月朔日干支序数,如表2:(www.xing528.com)

表2 楚悼、肃时期立春、月朔干支序数表

上表中悼王时期“立春月龄”大于18者,有公元前399、396、394、391、388、386、383等七个年份;肃王时期“立春月龄”大于18者,有公元前380、377、375、372等四个年份。为保证其立春日恒在“正月”,须在这些年份的“后9月”栏内设置闰月。

检视上表,在楚历“八月”栏内,符合朔日干支序数“丙辰47”或“丁巳48”的仅有两个年份:楚悼王四年(前398年)序数为“48.91”,肃王九年(前372年)序数为“48.31”。若放置在颛顼历乙亥蔀(前442—前366年)的76年内讨论,符合八月朔日的年份也只增加了一个,即前408年(楚简王二十四年)八月朔丙辰(47.08),如图1所示。

图1 颛顼历乙亥蔀八月朔干支序数散点图

据上所列图表,仅从历朔条件而言,“鄩郢之岁”有前408、398、372年三种可能。然而,根据葛陵楚简的王名约束条件,只有楚悼王四年(前398年)八月朔丁巳(48.91),才是唯一的正确选项,其他年份均无可能。据此笔者认为,葛陵楚简“王徙于鄩郢之岁”为楚悼王四年,即公元前398年是墓主平夜君成的卒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讨论问题,表2特地列出肃王时期的立春干支、立春月龄以及朔日干支序数等数据。李学勤先生根据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14]、刘信芳先生根据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15],主张墓主卒于楚肃王四年(前377年)。然而根据笔者编排的悼肃时期历谱数据,肃王四年楚历八月朔干支为丙戌(17.4),不符合简文八月朔丙辰(47)或丁巳(48)的要求。笔者新编历谱与张培瑜《历表》在本年(前377年)相差一个月,盖由张表多设置一个闰月所致。为直观起见,特将悼王时期的气朔干支序数转换为六十甲子名,列为历谱(表3)。

表3 楚悼王时期气朔闰历谱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