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建筑形态空间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建筑形态空间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艺术产生以前,雕塑化对建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如何呼应相应的建筑形式,以及如何使建筑的形式更有意义。雕塑化建筑形态是雕塑与建筑的形态联系,是艺术形式和表达语言的关联,并体现在同一时代或风格形式下的共同表现。风格派的雕塑和建筑都体现出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它们追求一种最基本构成元素的表现,同构成主义一样,它们的造型语汇对现代建筑及其后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建筑形态空间

在现代艺术产生以前,雕塑化对建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如何呼应相应的建筑形式,以及如何使建筑的形式更有意义。这时候的雕塑主要以写实表现为主,它体现的是具象表现的象征性和代表意义。

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雕塑化形态的影响转向了形式和审美意义的内在关系。雕塑与建筑都是具有体量、线条、色调、材料等因素的空间造型,都是可视性的形体对视觉的直接诉诸,遵循着视觉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雕塑化建筑形态是雕塑与建筑的形态联系,是艺术形式和表达语言的关联,并体现在同一时代或风格形式下的共同表现。比如罗马时期建筑的拱券与柱式对应着雕塑的神性与权力,哥特建筑的飞扶壁与尖塔对应着宗教雕塑的肃穆与形式化,古典主义的理性与秩序同时表现在建筑与雕塑形式上,如构成主义的施罗德住宅与第三国际纪念碑等。

而就形态的语言来讲,雕塑在形态方面的探索对建筑寻找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形式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建筑的造型语言,尤其是现代建筑的造型语言,以非再现的、抽象的、立体几何学性质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的是体与快的节奏,线与面的律动,以及外在的结构,明晰的比例与简率直接的形体轮廓。建筑师们在现代雕塑中寻找着启示,雕塑化形态特征被不断地融入建筑造型语言中。卢浮宫金字塔,取“金字塔”雕塑般的外形,用透明的玻璃取代厚重的石块作为质感的替换,极简主义的雕塑样式化解了古典与现代的思维落差。可以说贝聿铭的这件作品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雕塑感”,本身就是建筑的雕塑化。如果没有现代极简主义雕塑对视觉审美的培育,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形态永远不会出现在古典主义建筑的怀抱里。(www.xing528.com)

建筑师是在通过雕塑般造型的运用,使建筑具有雕塑一样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性大致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具象的象征自然使人一目了然,极易读懂建筑的象征含义。这是一种对具象形态的形式模仿。如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就被隐喻为一艘船、一只鸟、一顶帽子等等。悉尼歌剧院除了像白色海贝、港口外的白色帆船以外,还因一个个堆叠起来的壳体像一朵花的成长开放。而抽象的象征则是对一种规律的总结和陈述,它是代表着类别的属性特征而产生的,正因为抽象的象征没有具体的指示,所以它更具适用性和融合性的优势。

无论是产生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意大利的未来派,还是诞生在荷兰的“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等都对现代建筑的形成产生过不同的影响。而这之中对建筑产生最大影响的流派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主张多视点观察对象、把不同的视面整合于一画的方法,重申点线面等绘画的基本元素,先把对象进行片断式肢解和几何式简化,然后通过某种解构再整合出一个画面。因而立体主义者不是对对象的自然形态进行单纯描摹,而是强调获取对象的综合印象。他们探索空间的多种可能性,并把时间量度也引入作品。他们简化对象的自然特征,试图通过抽象化方式获得对象内在的质。

立体主义的思想对于雕塑可以说是一种解放力量,它打开了通向各种主题的道路,而不只是局限人体。它为全抽象引路,把雕塑定义成体量、容积和空间的艺术,它在利用和扩展这些因素当中,开拓了新的局面,使雕塑形体能够在空间中自在地互相穿插。而在建筑上,对雕塑的立体主义借鉴是从一种表面形式的引用开始的,将一个立体主义雕塑做了些功能和结构所要求的调整便形成了一种建筑形式。而随着立体主义的演化及分支带来的各种艺术流派,它们对建筑产生的却是最为直接的影响。风格派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派”或“要素主义派”,它是立体派的一个分支。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风格派的雕塑和建筑都体现出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它们追求一种最基本构成元素的表现,同构成主义一样,它们的造型语汇对现代建筑及其后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