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与雕塑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去理解和研究:首先是建筑与雕塑的直接联系,即物质空间上的联系,雕塑与建筑呈现一种附生关系。比如希腊神庙上的浮雕、哥特教堂上的装饰与圣经人物、巴洛克宫殿中的拟像造景;第二个层面是建筑与雕塑的形式联系,是艺术形式和表达语言的关联,是在同一时代或风格形式下的表现。而建筑的空间主要是指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它是和建筑的功能紧密相联系的。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

建筑雕塑关联到两个类别的艺术形式。在古典时期建筑与雕塑是同一体系的,直至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明确了建筑与绘画雕塑的艺术形式划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与雕塑各自成为独立体系应该是现代主义出现后,因各自所涉及的功能、文化组成有了极大的改变,使建筑与雕塑成为了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现代主义产生以前,建筑与雕塑的表达具有共同的目标,即赋予建筑体形式上的美感,并传达精神意志与文化取向。古典时期是技艺时代,建筑与雕塑所追求的都是技艺的典范与极致。古典时期雕塑无法脱离建筑而论,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建筑的装饰构件,比如柱头、檐壁、大门、屋顶、内墙等都用雕塑来进行装饰,再有一些则是代表了建筑空间的主题内容,比如神庙里的神像、教堂圣者、纪念物上的帝王像或者是宫廷园林里的装饰。

在现代雕塑出现以后,雕塑摆脱了装饰作用的束缚,其自身的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雕塑的艺术体系完整对于自身形式语言的探索和表达,更多地融合了艺术观念与情感的内容,而建筑在现代主义出现后注重了对建筑本身意义的探究,在功能与形式的辨析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体系与理论。

就各自发展趋势来说,雕塑更加趋向艺术语境的传达,装置与观念艺术的出现使雕塑同绘画的界限日趋模糊。当代艺术背后观念的注入使艺术形式划分不再重要,雕塑这个专业名称也逐渐成为古典艺术的划分,很难指代当代艺术中的某种形式了。建筑则从古典式样的探究转向对功能、技术、行为、形式、生态、经济、文化、美学等因素综合研究的综合科学,其本身也面临着技术分解后的尴尬局面,随着工程技术、理论研究等内容和体系逐渐专门化,建筑设计本身的作用与意义也逐渐游移,艺术表现的直觉和情感再次被建筑师们所重视。

建筑与雕塑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去理解和研究:首先是建筑与雕塑的直接联系,即物质空间上的联系,雕塑与建筑呈现一种附生关系。比如希腊神庙上的浮雕哥特教堂上的装饰与圣经人物、巴洛克宫殿中的拟像造景;第二个层面是建筑与雕塑的形式联系,是艺术形式和表达语言的关联,是在同一时代或风格形式下的表现。比如罗马时期建筑的拱券与柱式对应着雕塑的神性与权力,哥特建筑的飞扶壁与尖塔对应着宗教雕塑的肃穆与形式化,古典主义的理性与秩序同时表现在建筑与雕塑形式上,构成主义的施罗德住宅与第三国际纪念碑等;第三个层面是建筑与雕塑在精神与文化上的联系,即对社会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在这方面联系中人文形态的意义要超越形式语言的关联。比如解构主义的建筑与波普主义的雕塑,有机主义建筑与大地艺术,参数化主义与数字雕塑等。

雕刻是三度空间的,但却与人分离,人是从它外面来观看它的。而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1]就空间来讲,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小型建筑单体都要比雕塑大出很多,更何况建筑空间主要是指内部空间,外部称为形态,这相对于雕塑主要指向外部形态空间的特点来说几乎不在同一范畴,建筑与雕塑的空间联系只能在空间划分与感受方面做比较和关联。(www.xing528.com)

建筑与雕塑都是以空间表达为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空间占有、空间控制、空间影响、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等方面的作用。

雕塑的空间就是指雕塑的造型,雕塑是没有内部的功能空间的,雕塑通过造型的变化形成了空间形式。而建筑的空间主要是指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它是和建筑的功能紧密相联系的。“建筑的空间形式首先必须满足功能的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2]

建筑与雕塑都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占有来表现其存在性的,这种对空间的占有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由人工创造而成的。空间的占有又形成了对占有空间的控制,建筑与雕塑筑的形状控制了占有空间的形状,同时也对空间性质产生了影响。建筑与雕塑对形状以外的空间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感觉层面上。不同的空间形象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它直接影响了空间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审美作用。

空间的表现是雕塑与建筑主要的艺术语言,雕塑与建筑所涉及的空间特征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