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路宜居:深蓝之湖畔的福地

康路宜居:深蓝之湖畔的福地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就是抚仙湖,高原上最明亮的“眼睛”。紧接着,恍然出现了一片湛蓝的水域。▲路居镇人民政府此时,我伫立在路居镇人民政府的大院里,我仰头四望,试图发现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高瞻远瞩”,俯瞰整个路居镇。▲路居镇—抚仙湖畔的福地洞天。这里宛若一个小小的“金三角”或“水三角”,汇集了丰饶的自然之气与人文之美。

康路宜居:深蓝之湖畔的福地

这个日子—2019年6月3日,本是一个没有蕴含着什么特殊意义的日子。也就是说,那样的日子其实普通得就像我们坐在家里喝一杯白开水一样。或者说,就像我们在漫长而平庸的时光里,偶尔打了一个盹。一切都自然而然,了无印迹,留给记忆的除了空白还是空白,什么也追寻不到。但是,我现在要说的是,正因为那一天我来到了一个名叫“路居”的地方,因而我对那里留下了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记忆,它成了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地方之一,它甚至成了我最重要的一个文学书写对象,成了我最美好的心灵故乡。这样的日子当然预示着我的文学之旅的又一个开始。

▲眼前逐渐开阔,出现一片平整的田野

▲恍然出现了一片湛蓝的水域。那就是抚仙湖,高原上最明亮的“眼睛”。

时间一晃到了8月1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特殊日子,我第二次进入了路居。这一天,我和我的朋友李伟东自驾着一辆白色的小轿车,从南面的通海,经过雄关,一步步向北行驶。那时,我们翻过了一座座山,穿过一个个村寨,感觉似乎要进入某个神秘地区的深处。一个小时之后,眼前逐渐开阔,出现了一片小平原。紧接着,恍然出现了一片湛蓝的水域。我们知道,那就是诱人的抚仙湖了,是云南高原上最明亮的“眼睛”。

▲路居镇人民政府

此时,我伫立在路居镇人民政府的大院里,我仰头四望,试图发现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高瞻远瞩”,俯瞰整个路居镇。镇上的几位领导和文化中心的陈粉华女士告诉我们,只要登上东面红石岩附近的山头,放眼湖光山色之间,就可以大致看到路居镇的全貌。我立即表示要先去寻找那样的制高点,在我的眼里和脑海里初步建立起关于路居的“地理空间”,然后再一一“构建”这个新奇而美丽的“文学世界”。

我们沿着抚仙湖南岸的环湖线走了十几分钟,不久就转向陡峭的山坡,进入“之”字形的盘山公路。在车上,我特别关注路边的指路牌,什么施母、雷打石、黑山脚、岔母得等,这些地名有的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其地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或地理标志,而有的应该是少数民族地名读音的音译,让我一时无法理解,也难以完全记住。看着那样的指路牌,我总觉得我们正走向一个辽远的原始部落一样,有点神秘莫测的感觉。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在峰回路转之间,红石岩出现在我们前面。果然,那是一堵巨大的岩石,在阳光下呈深沉的土红色。它凸显在山林与蓝天之间,更显得辽远和雄浑。在红石岩下,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山村,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新建的住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许多人家的院子里栽种着各种果树,露出红红的一串一串的果实。我们从村中穿过,如同从果园走过一样,内心充满了惊喜。我们走到红石岩的对面,从那里打量这堵红色的石壁,更觉得它是一件矗立于人间的“艺术品”,像屏风一样装饰着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我们迅速离开红石岩,在村子对面的山坡上,找到一条环山公路,一圈又一圈地往上走。每一圈都会出现一个观景点,在那里可以指点山川、平坝、田园、渔村……其实,最佳观景点不止一个,我们随着公路不断向上攀高,视野越来越宽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路居镇更加清晰动人。我们看到了上坝、中坝和下坝……这正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路居,它由三个连成一体的坝区和半山区组合而成,宛如一个“U”字形的盆地。地势较高的最南边,即为上坝,这里原来称之为上保镇,包括现在的河上村、梅竹村、甸头、新村、施家营、上龙潭村、下龙潭村、官庄等。在盆地中部及附近山上,有洪家营、禄丰村、小街子、甸心、岔沟、箐上、杏红营、百亩村、大下村、小下村、甸尾、米汤水、红石岩、雷打石等,称作中坝。而在盆地最北部则分布着张营、东海边、西海边、老街上、红泥寨、小凹、黑山脚、岔母得等,称为下坝。三坝犹如一个座椅似的,三面占据着原野和田畴,一面濒临抚仙湖。其中,小凹虽然被我右边的山峰遮住了,但它就在抚仙湖的东南方向,从蓝色的湖面延伸至东南一角,就可想象出那是一个幽静的小湖湾。

▲路居镇—抚仙湖畔的福地洞天。

▲这正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路居镇,它由三个连成一体的坝区和半山区组合而成,宛如一个“U”字形的盆地。

路居镇其余的村庄,如隔河、孤山、明星、牛摩和三百亩村,都分布在抚仙湖西岸。我从东面望去,透过蔚蓝的湖面,那些村庄依稀掩映在湖畔的山湾与沙滩之上,山环水抱,相互依偎,暗含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水一样的生命韵律。只有三百亩村“高居”在湖畔的山峦之上,背靠大山,远眺抚仙湖。这样的村落、田园、碧水和蓝天,让我顿生一种无比熨帖的亲切感。(www.xing528.com)

事实上,从整体地貌来说,路居镇的所有村庄都面湖而居,全镇湖岸线长达33公里,各个社区、村民委会和大大小小的自然村,都几乎栖息在绿水青山之间,眼望碧水蓝天,视野开阔,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温暖的、多彩的、明丽的、大气的格局,呈现出一种天造地设、福地洞天的万千气象。

▲眼望碧水蓝天,视野开阔,呈现出一种诗意、温暖、多彩、明丽的大格局。

▲鱼笼,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一种文化符号。

交通位置而言,路居镇处浩渺抚仙湖的南隅,似乎有点闭塞,但它却是澄江、华宁、江川三县(区、市)的交界之地,几条古驿道和现代公路均交汇于此,向南经过雄关,可达通海;向东翻越磨豆山,可达华宁;向西沿着山路,可达江川;向北可走东西两条环湖路,可达澄江市区和省府(昆明)。这里宛若一个小小的“金三角”或“水三角”,汇集了丰饶的自然之气与人文之美。在历史上,这里一贯隶属华宁县,从1956年3月起,划为江川辖区。从2016年1月1日起,为了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抚仙湖,属于抚仙湖径流区的路居镇,由澄江市统一托管。全镇托管的总面积达99.7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754人,是一个汉族聚居地区,下辖10个社区和村民委员会,共54个自然村、63个村(居)民小组。可以说,一个偏居抚仙湖一角的鱼米之乡,在日出日落之间,年复一年,虽行政隶属几经更替,但不变的是这里的淳朴、恬静、生机和富庶。

▲这里的人一定沉淀着一种蓝色“思想”,因为有了这种“思想”,他们的眼睛是最精明的,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触角和想象力

这里无论是田野、渔村还是山寨,从古至今,都焕发着农耕文化之光。正如民国年间的地方志所描述的那样:“耕田而食……三月犁田,四月插秧,八月收获。十月之交,种豆种麦种油菜。出作入息,四时不遑。”时至今日,与当年稍有不同的是,这里除了插秧割谷、种豆、种麦、种油菜之外,还大量种烤烟、种荷藕、种葡萄

更显著的特点是,这里的人一定沉淀着一种蓝色“思想”,因为有了这种“思想”,他们的眼睛是最精明的,他们有超现实主义的触角,他们想象的力度可以抵达100多米深的湖底。他们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精神的维度。他们爱这个湖,爱得无比清晰,穿越了一切障碍,达到了最虚无的真实和最真实的虚无……因为在他们面前,日夜激荡着深蓝色的湖水,一辈子沐浴着清新的湖风,因此,形成了他们性格因子里那种人与山、山与水、水与人相互包容、和谐共生的文化元素。

▲湖中的白帆

▲在他们面前,日夜激荡着深蓝色的湖水,一辈子沐浴着清新的湖风,因此形成了他们性格因子里那种人与山、山与水、水与人相互包容、和谐共生的文化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