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津梁,火星池、玉斝池水汇流处,贺志、府志、苏公桥等地标

津梁,火星池、玉斝池水汇流处,贺志、府志、苏公桥等地标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志》会节桥县治西,火星池、玉斝池水会流处。《贺志》莫公桥西城外。增善桥县北三十五里一名“土桥”,为渐水所经。《贺志》落耳桥县北四十五里。《府志》老渡口桥县东南三十里。《府志》双清桥县西南百里。《贺志》会仙桥府城隍庙内。《贺志》苏公桥北门外七里塘侧。《府志》车桥县西八里。《贺志》杨家桥县西十五里。《贺志》闵家桥县北九十里。《贺志》官仓桥县南七十里。

津梁,火星池、玉斝池水汇流处,贺志、府志、苏公桥等地标

三坊桥 城内宣化、绣衣、珠履三坊之界。《贺志》

明月桥 县治东,庆丰坊左,有明月池,久淤。《贺志》

会节桥 县治西,火星池、玉斝池水会流处。《贺志》

阳和桥 县东门外,有阳和泉,故名。《贺志》

仁智桥 南城外河街,因城内东湖积水难洩修此,通城下阴溷。《贺志》

西门桥 小西门外。明正德(1505—1521)时,圮。嘉靖四年(1525),邑人砌石。国朝康熙(1662—1722)间,知府胡向华倡修,有《记》。道光三十年(1850),复修。《贺志》

莫公桥 西城外。明弘治(1488—1505)间,承奉[1]张诚建,后大水冲圮。嘉靖癸未(1523),邑人陈虎捐建土桥。万历(1573—1620)间,子大秀建石桥。国朝,孙庆泰复修。道光二十九年,圮,知县胡镛重修。《贺志》增

北门桥 北门外,石桥,通便河水。《贺志》

归老桥 县西三里。宋曾巩有《记》,见《艺文》。《通志》

新口桥 县西五里,通石门大道。《贺志》

穿紫桥 县西八里。原系木桥,乾隆(1736—1795)时,里人砌石。《府志》

阴阳

蔡家桥

高 桥 均系东北五里。

南湖桥 县西十五里,通滇黔大道。嘉靖(1522—1566)时,邑人冀文明倡建;天启年(1621—1627),圮。杨嗣昌撰《引》重修。《贺志》

万相桥 县西十里。即马石溪,溪口合沅水处。《贺志》

武溪桥 县西二十里平山下。乾隆(1736—1795)时修。《府志》

花桥 县西二十里。桥北有昙花寺。《贺志》

七里桥 县北七里驿。道水出浮山,迳此入柳叶湖。明知县钟鉴修;荣府承奉宋贵重修,有《记》,见《艺文》。今圮。《贺志》

潜水桥 县北十五里,通安乡大道。邑人熊致建。后,杨时芳、龙膺倡捐重修,合郡助之,少傅[2]杨鹤有《记》。《贺志》

山口桥县北二十五里,道通安福。增

善 桥 县北三十五里一名“土桥”,为渐水所经。明,荣藩分封时修。《府志》

张家桥 县东北五十里。乾隆五十二年修,知县王粤麟序。咸丰(1851—1861)间重修。《贺志》

落耳桥 县北四十五里。乾隆三十一年,节妇周氏修。《府志》:邑人陈在玑记曰“落耳桥者,节妇周氏之所建也。节妇为周汉章女,性好善,适[3]桃源陈人龙,生子瑛,甫二十而寡。瑛复早夭,出其赐金建兹桥,数不足,则以家累[4]簪珥[5]继之。曰:吾奉旨建坊,沐恩厚矣。与其卓之道路,一时享其名,何如用之桥梁,往来同其利。”

熊家桥 县北七十里。邑人熊之梅、覃光宇募修。《府志》

新陂桥 县东十里。长岳孔道,通马家吉水。明万历(1573—1620)间,同知钱梦松建石礅,架木桥,两岸筑堤。国朝康熙六年(1667),知府胡向华重修,邑人陈仲儒助之,并建小石桥。嘉庆十四年(1809),邑人张国顺同仲儒、孙其秀、余文献、陈大德捐资重修,更名“五福桥”,长十三丈、宽二丈六尺。陈国钫建义舟,以备水涨。知府应先烈撰《碑记》。道光(1821—1850)间,大水冲圮,仅架木桥而已。《贺志》参

马家吉桥 县东十里。里人张国理募修。《府志》

石公庙 桥县东十二里五村障。乾隆五十年(1711)加修。《府志》

状星桥一名“撞仙”县东十五里。《贺志》

广济桥 县西南八十五里。乾隆时修。《府志》

老渡口桥 县东南三十里。乾隆间里人募建。《府志》

府志桥 省会要路,旧设渡船,水涨行旅多沈溺。乾隆四十五年,邑人邓介士、邓宏适募修,推驿司事赵锡膺董其役,历十二年工乃竣,长一十九丈、广二丈余。

石门桥 县东南三十五里。左有七桂,婆娑馥郁。《贺志》

觉缘桥一名“郭公桥”县东南三十五里。邑人张国顺建。《府志》

樟木桥 县东南十五里。嘉庆二十年,张国顺建。《府志》

牛 桥 县东南六十里,有上、中、下三桥。《府志》

葛藤桥 县东南七十八里。乾隆二十年,邑人陈河源捐修。《府志》

回龙桥 县东南八十里。乾隆初,邑人杨健募修。《府志》

河泊桥 县东南四十里。乾隆时重修。《府志》

一字桥 县南三十里。国朝,杨伯珩砌石磴。乾隆间,熊儒为捐金复修。《贺志》参

花叶桥 县南三十三里。乾隆丁亥(1767),溪水决防,旧基溃圮,邑人运石庀材,费数千金,八年始竣工。《府志》

响水桥 县南三十五里,通安化道。雍正元年(1723),邑人蒋某修。《府志》

尹驾桥 县南四十里。邑人刘之岳修。《府志》

谒驾桥

尚德桥 县南四十里。邑人刘驭六修。《府志》

黄泥港桥 县南六十五里。乾隆三十五年(1770),节妇刘氏修。《府志》

喜家桥原名“稽家”县南七十里。乾隆二十年,里人捐修。《府志》

李七桥 县南八十里。知县党应秋修,下有莫家桥。《府志》

沙石港桥 县西南三十里。萧学诗修。《贺志》

发旺桥 县西南六十里。乾隆五十年,节妇熊萧氏修。《府志》

袁公桥今名“圆功”县西南七十里。乾隆戊申(1788),邑人段应前倡修。《府志》

双清桥 县西南百里。节妇李氏修,上建双节亭。《府志》

鹭鸶桥 县东门内。《贺志》

三板桥 县北门内。《贺志》

铁家桥 县西门内。《贺志》

玉带桥 县治北,即玉带河。《贺志》

会仙桥 府城隍庙内。增

城贤桥 县东门外。

万缘桥 北门外。增

广济桥 北门外,旧名“上桥”。《贺志》

苏公桥 北门外七里塘侧。增

泍桥 县西十里。《贺志》

柳林桥 县西十里。《贺志》

万善桥 县西十里。《贺志》

蓝商桥 县西十里。《府志》

车 桥 县西八里。许水东有诗。《贺志》

崔家桥 县西十五里。《贺志》

杨家桥 县西十五里。

砚瓦滩桥 县西三十里。(www.xing528.com)

栗木桥 县西北二十里。《府志》

枫树桥 县西北四十里。

泷 桥 县北二十里。

乘驾桥 县北四十里。

罗文桥 县北四十里。《贺志》

搭水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

自生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

伍家桥 县北五十五里。《府志》

大龙桥 县北六十里。《贺志》

刘斋公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

孙家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

石公桥 县北六十里。《贺志》

周家店桥 县北八十里。《贺志》

闵家桥 县北九十里。《贺志》

赵家桥 县东南四十里。《贺志》

金鳞桥 县东南六十里。

友善桥 县东南六十里。《府志》

田家桥 县南五里。《府志》

杨家桥 县南十里。《府志》

罗家桥 县南三十五里。《贺志》

官仓桥 县南七十里。《贺志》

新 桥 县南九十里沧山西麓。《贺志》

杉木桥 县南七十里。《贺志》

栗木桥 县南百里。《贺志》

苏公桥 县南七十里。

港口渡 县东十里。咸丰七年(1857),里人捐修。

朗江渡 县东城外。

康家吉渡 县东三里。《府志》

苏家渡 县东十五里。嘉庆十七年(1812)募捐,雇夫造船六只,置产生息,以计久远。《府志》

社木铺渡 县东二十五里。乾隆五十九年(1794),邑人捐置义渡二只、田四石九斗;龙阳黎学锦捐田四十亩零六分、船一只。围堤田四十亩零六分、孙家河田四石、庄屋一所、上东村田四斗、城头村田五斗、王公庙沙地五升、伍家觜沙地十二丈、渡口房屋一所、青阳阁房屋一所,兹归育婴堂经理。

白沙渡 县东三十里。渡旧置驿,今设水塘。知府应先烈捐俸造修。

小江口渡 县东四十里。《贺志》

刘公渡 县南四十里。邑人刘正礩捐田一石五斗、渡口房屋一所。《府志》

武陵渡口 县北百三十里,接澧州交界处。

茄子窖渡 县北百十五里。邑人洛阳材募修,置田三石并建舍宇。

麻河渡 县北百二十里,安乡接界。

三层港渡 县东五十里,龙阳接界。邑人熊育万捐田二石、募捐田二石。《府志》

崇河渡 县东北八十里。邑人阮维纲捐修。嘉庆十一年,洪水漂折,其子世醇复修。《府志》

清平渡 县西城外。

河洑渡 县西二十里。

龙湾渡 县西三十里。《府志》

洪门口渡 县北五十里。

中 渡 县北五十里。

下 渡 县北六十里。

陈家渡 县北六十五里石公桥上。

张家镇渡 县北七十里。《府志》

文江渡 县北七十五里。明时建。道光(1821—1850)间,里人募捐置田六石零。东岸高堰沟上田二石、又低田五斗、荒田一斗五升、荒地二块;西岸郭家庄莲子坡上田二石四斗、又低田四斗、何家庄屋后田六斗。

唐家渡 县北七十五里。

梅溪渡 县北七十五里。

桃树觜渡 县北七十五里。

畲陂渡 县北八十里。

夹堤口渡 县北八十里。

冈头垱渡 县北八十里。

喻公渡 县东北四十里。《贺志》

韩公渡 县东北七十里。《贺志》

潘家渡 县东北七十里。《贺志》

侯家港渡 县东北八十里。《府志》

金波渡 县北八十五里。道光十七年,邑人彭天顾等募修,并置田一石五斗五升。咸丰(1851—1861)初,天顾复募捐,置田七石零。阳堰冈田八斗、新屋园后田三斗、沈家坪田四斗五升、何公桥田五石八斗、夹巷黄姓屋后田四斗六升二、黄家岭上田一石五升。

毛公渡 县东北百二十里。《贺志》

论曰:徙涉之病,为政者谨之,而当孔道者,为尤切。邑之东北驿道、舆梁之圮于水,匪伊朝夕[6]矣。使有修废举坠者为之倡,岂非好义急公者赞其成,盖不独行旅往来之利,将[7]政治之善亦可于此见焉。

【注释】

[1]承奉:明宦官官名。明在亲王府设宦官机构,名承奉司,设承奉正、承奉副,秩正从六品。

[2]少傅:“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至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历代多沿置。后只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虚职。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3]适:旧称女子出嫁。

[4]家累:家中的财产。

[5]簪珥:发簪和耳饰。古代多为高贵妇女首饰

[6]匪伊朝夕:也作“匪朝伊夕”。不止一个早晨一个晚上。伊,文言助词。

[7]将:或,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