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铜峡军事志》-生玉谈志简评

《青铜峡军事志》-生玉谈志简评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铜大地风光美古峡两岸战事多——简评《青铜峡军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青铜峡军事志》首发式,这是青铜峡市委、市政府、市武装部和驻青铜峡部队军事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也是宁夏军区军事志战线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此,我代表宁夏军区军事志办公室全体同志对《青铜峡军事志》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新年伊始,我抢先一步拜读《青铜峡军事志》。

《青铜峡军事志》-生玉谈志简评

青铜大地风光美 古峡两岸战事多——简评《青铜峡军事志》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青铜峡军事志》首发式,这是青铜峡市委、市政府、市武装部和驻青铜峡部队军事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也是宁夏军区军事志战线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此,我代表宁夏军区军事志办公室全体同志对《青铜峡军事志》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此付出大量心血的《青铜峡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和主编吴怀章、副主编张韶华及全体编纂人员表示真挚地敬意!对领导、组织、支持、关心《青铜峡军事志》编纂、印刷、出版的单位和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新年伊始,我抢先一步拜读《青铜峡军事志》。读后掩卷慢慢品味,深感《青铜峡军事志》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谓“青铜大地风光美,古峡两岸战事多”。《青铜峡军事志》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当地军事历史和现状,称得上是青铜峡市前所未有的一部上乘古峡两岸军情书。《青铜峡军事志》的出版,填补了青铜峡市军事历史的空白,也是对全市各族人民、驻青部队,特别是民兵预备役及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不可或缺的教材,必将对今后加强青铜峡市国防建设和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青铜峡军事志》的公开出版发行,充分体现了青铜峡市党、政、军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体现了该志主编、副主编及编纂人员敬业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文字功底。《青铜峡军事志》政治观点正确、记述全面客观、地方特色鲜明、军事气息浓郁、体例完备、资料翔实。

一、抑恶扬善文风

指导思想和政治观点是否正确,对一部军事志书影响极大,在一定意义上讲,决定志书成败。《青铜峡军事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紧紧围绕军事斗争主题记述各种军事活动,编纂者虽然没有为正义战争直接呐喊,但在资料的取舍上是坚持秉笔直书、抑恶扬善。尤其对秦军大将蒙恬修渠拓地、汉至魏晋军驻守重兵、唐军在硖石与突厥颉利激战、宋军与西夏军在灵州大战、明军在大坝战胜鞑靼袭扰、马化龙率回民军反抗清军等,其记述客观翔实。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后,反映了青铜峡军民响应辛亥革命号召,积极参加光复灵州的斗争,记述著名的吉鸿昌、马仲英两军大坝激战。例如,在“重大兵事”篇唐将李靖硖石败突厥一节中写道:“唐初,北方的东突厥颉利可汗‘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有凭陵中夏之志。高祖以中原初定,未遑外略,每忧容之,赐予不可胜计。颉利言词悖傲,求请无厌’。唐武德四年(621年),颉利率万余骑,与马邑苑君璋合兵共攻雁门、进犯原州,尉迟敬德领兵抗击。唐武德五年(622年),颉利又遣数千骑兵进人灵、原等州。最严重的是唐武德七年(624年),颉利、突利二可汗联手,突厥举国出动,入寇原州,直逼长安长安城十分混乱,秦王李世民挂帅出征,情况稍有缓和。颉利又曾多次和刘黑闼合军,攻掠边郡,对刚建立的唐政权造成很大威胁。唐武德九年(626年)二月,颉利可汗乘唐廷玄武门之变之机,率军10万,大举进攻灵、原诸州,杀掠甚众,祸患惨烈,温彦博为突厥所俘。唐高祖调安州大都督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同年四月,李靖率军与颉利可汗在硖石(今宁夏青铜峡)发生大战,激战一天,颉利可汗战败,率军败退于贺兰山后。”把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写得简练,文字中没有冠以“敌”“贼”之类的贬义词,这在军事志中记述战事更显重要,文风朴实无华,值得借鉴。

在“重大兵事”篇第三章之“吉鸿昌大坝之战”一节中写道:“翌日凌晨,吉鸿昌率全师直扑大坝亲自督战,在卫立墩架炮轰击,指挥部队迅速占领大坝以西阵地。马(仲英)部扼守大坝营桥,师部移驻龙王庙,指挥部众占领马驿口(今立新乡高桥村)。战斗打响前,吉(鸿昌)召集全师官兵慷慨陈词:‘今天这一仗只准胜不准败,如果打不垮敌人,大坝就是我和诸兄弟的葬身之地!’话音刚落,随即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手握大刀,高声下达作战命令。”通过这一段记述,吉鸿昌早期作为一名胸怀正义、指挥果断的指挥员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难怪人称“吉大胆”。在“重大兵事”篇对解放青铜峡的战事记述得尤为详细。例如,在“十九兵团解放青铜峡”一节中写道:“9月19日上午,五七三团沿着牛首山向青铜峡峡口进击。黄河天堑——青铜峡风光奇险,‘两山相夹,水出其中’,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险势成威,令人惊叹不已。山下黄河湍急流深,中(宁)、金(积)公路从中穿过,抬头仰望‘万峰攒天天为缩’,低头下瞧‘天落峡底光如烛’。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进攻开始后,战至中午12时,枪声依稀,青铜峡峡口守军第三五六师一○六七团三营,在第五七三团攻击下,闻风丧胆,丢弃峡口阵地,向金积方向逃窜。至此,马部第一道防线被解放军攻破,解放大军迅速通过青铜峡峡口天堑。”由此不难看出,《青铜峡军事志》客观记述了西北野战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第十九兵团经过金(积)灵(武)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宁夏兵团第一二八军过程。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一部进驻小坝、解放宁朔县以及青铜峡市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新生的经过。读后,使人感到新旧青铜峡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书坚持详今略古、详略得当的原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铜峡市军民积极参加剿匪斗争和抗美援朝运动,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兰州军区、宁夏军区、吴忠军分区多次在青铜峡地区组织大规模战役战术演习,驻青铜峡部队与当地人民群众心连心,谱写了一首军民双拥共建凯歌,青铜峡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泥土芬芳军味浓

地方志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特色,《青铜峡军事志》是青铜峡市的一部专业志书,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军事地理”和“重大兵事”两篇地域特色尤为突出。如“军事地理”篇写道:“青铜峡市位于宁夏平原腹部,东濒黄河,西靠贺兰山,南依牛首山,北近银川市。为秦陇之咽喉,银川之锁钥,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地域位置”“军事环境”等章节中,地域特点也比较突出,使人读后能够了解历史上青铜峡的军事地位,了解青铜峡的军事地形。在“十大干渠”记述中尤为翔实,不仅使人知道青铜峡市境内有十大引黄干渠,而且“七大古渠”历史悠久,对“九大干渠之首”的青铜峡的作用更加深刻。在“交通通信”一章中对铁路、公路及桥梁的记述十分到位,运用大量图表和照片,图文并茂。同时,在古代“军事设施”一章中,还专题设置了“隘堡烽燧”和“四大兵营”各节,这些都为《青铜峡军事志》增加了可读性和学术性。

《青铜峡军事志》的“人物”篇写得非常成功,既有人物传,又有人物录;既有人物表,又有英模谱。在人物传中,客观记述了对青铜峡做出贡献的历代人物。例如,对秦朝大将蒙恬屯垦戍边、开发“新秦中”的记述,令人感慨万千。青铜峡是清代湖广总督俞益谟的故乡,在人物传中专门给予立传,除记述他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述了他在家乡广武(今青铜峡市广武镇)的事迹。“早年,俞益谟随宁夏提督陈福平叛王辅臣。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宁夏提督赵良栋招朔方健儿练兵,益谟即参与营伍。不久,授柳树涧守备(正五品武官)。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赵良栋调任陕西提督,俞仍随赵出征,进剿吴三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益谟因与巡抚(从二品文官)赵申乔不和,相互检举告发。康熙帝谕令兵部审察,后将赵申乔革职留任,俞益谟回乡为民。俞益谟归里后,从事写作,著有《道统归宗》《青铜自考》《办苗纪略》等,倡修《朔方广武志》。同时,顾念乡里,为家乡捐资修渠——“千金渠”,办义学,捐置义田,抚孤幼,惠泽桑梓,深得乡人赞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60寿辰,益谟进京贺寿,病逝京师,归葬于广武荫子山。其长子南河副使道俞汝钦秉承父志,编撰《新修朔方广武志》。此志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俞益谟、高嶷纂修的一部专志。”再如,在对崔景岳的记述中,用较大篇幅记述了崔景岳烈士的革命事迹。崔景岳烈士的事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人物录中,记述了51名古今军事人物,说明青铜峡市在军中也有一大批建功立业者。在“英模谱”中,为老红军宋玉花等45名英雄模范树碑立传,为后人爱军习武提供了榜样。同时,在人物传中还专题设置“革命烈士英名表”和“受表彰先进人物表”两节,这对“争先创优”、激励后人是一种有力的促进。(www.xing528.com)

《青铜峡军事志》紧扣“军事活动”这一主题,力求纲举目张,条理有序。“重大兵事”“军事组织”“历代兵役”“军事人物”4篇纵贯古今,反映了青铜峡市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还专题设置了“当代民兵”“国防动员”现代篇。特别是在“双拥共建”一章中,关于开展“四共”活动的记述更加生动具体。不仅记述了青铜峡市委、政府、武装部和驻青铜峡部队开展“四共”活动的过程,而且还记述了开展“四共”活动的经验。书中写道:“1981年9月,在抗洪抢险中,驻青部队1400余人开赴抗洪第一线。”“1991年7月8日,青铜峡东干渠决口后,驻青部队在营区被淹、房倒屋塌的情况下,不顾自身安全,全力参加地方抢险。”“青铜峡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到部队向官兵介绍地方建设发展状况,建立党政军联席会议,市委、市人民政府定期议军,建立定期、定点挂钩,帮助部队解决问题等制度。注意动员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行各业的职能作用。各车站、粮站、邮局、医院等单位都开设了军人和优抚对象服务窗口。有关部门对军属住房、入学、入托等问题优先照顾”等等,真实反映了当今时代特点,读后使人了解到青铜峡市党政军民开展“四共”活动的真实事迹,也使人感到青铜峡市不愧为连续四次获得“双拥模范城”。

三、资料翔实称佳品

资料是否翔实可靠,直接影响着一部志书的质量。首先,篇目设置要科学合理。《青铜峡军事志》全书体例得当,结构比较合理,条理、层次、脉络比较清晰。全志书除“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外,共设8篇33章107节,60余万字。全书篇、章、节、目的设置符合《军事志编纂工作暂行规定》,覆盖青铜峡市境内的军事历史和现状。我在阅读《青铜峡军事志》时,反复与其他几本县级军事志书互相对比了一下,感到《青铜峡军事志》最大特点是资料翔实可靠,历史上在青铜峡市境内发生的几次大的战争,记述得尤为翔实。

《青铜峡军事志》的附录值得一读,有好多纪事是其他志书所没有的。首先增加了“限外纪要”,为续修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增加了古代诗文,历代军旅诗词都有所辑录,最让人赞叹的是刊登了大量的金石碑文,便如:刁雍的《凿艾山渠表》《青铜禹迹》、杨一清的《西征日录》(节录)《边防·城西南墙》《边防·西关门》《千金渠碑记》《俞都督益谟墓志铭》《捐修广武河防碑记》《董少保墓志铭》等,给后人留下深深的历史积淀,增加了历史沧桑感。此外,还辑录了大量回忆录。例如,民国时期冯玉祥西北军第二师随军政治宣传员、进人宁夏道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宣侠父的《随军所见录》,《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宁夏赴青铜峡》《羊皮筏到金积》《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之“开辟青铜峡道”,吴怀章《贺兰山下小英豪》(节录)《马云泽在宁夏的革命活动》(节录),时任19兵团64军军长曾思玉的《忆金灵之战》,时任64军191师政委陈宜贵的《夺取河东销钥——青铜峡》,国民党宁夏兵团贺兰军副军长王伯祥的《宁夏解放前夕的贺兰军》等,很受读者青睐。

《青铜峡军事志》的出版发行填补了青铜峡地区无军事志的空白,丰富了宁夏军事史志宝库,为宁夏军区的军事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对驻青铜峡部队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全书言简意赅、引史准确,称得上是宁夏军事志中佳品。

历史上任何一部志书都不是完美的,《青铜峡军事志》还有一些缺点。比如“历代兵役”篇中资料不够详尽,“重大兵事”篇挖掘得不够深,个别章节中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这些只能在今后的续修军事志中加以解决。最后,预祝《青铜峡军事志》发行成功!

(原文发表在宁夏军区《军事志工作动态》第73期,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