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韬略:蒙哥稳步进击,攻宋时机已到!

宋元韬略:蒙哥稳步进击,攻宋时机已到!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哥的帝位越来越稳了,这使素有帝王之志的忽必烈,会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信心。忽必烈经这批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汉族谋士的随时点拨,对于如何应付当前的环境与将来的目标,越来越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此时,蒙哥念兄弟之情,不让忽必烈再提钩考的事情,随即废除此局,召回阿勒达尔。1258年,即蒙哥上台后的第八年,他认为再次南下攻宋的时机已经成熟,就集中蒙古的全部兵力,分三路向南宋进攻。

宋元韬略:蒙哥稳步进击,攻宋时机已到!

蒙哥的帝位越来越稳了,这使素有帝王之志的忽必烈,会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信心。刘秉忠了解忽必烈,他怕蒙哥的在位影响忽必烈的帝王之志,便上书告诫说:“从前,周武王是哥哥,周公是弟弟,周公为天下思考问题,夜以继日,坐以待旦,周王朝能够延续八百多年,这是周公之力。现在皇帝是哥哥,大王是弟弟,正好比周公与周武王,希望大王学习周公的事迹,为我朝的长治久安出力。千载难遇的良机,就在今天了。”

刘秉忠的这番话,表面上看是让忽必烈尽心尽力辅佐蒙哥,但把忽必烈比作周公,也是有其深意的。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把周公视为圣王之一,所谓尧、舜、禹之后,就是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向来相提并论,是同等地位的圣贤。刘秉忠这样比拟,是让忽必烈明白自己也是圣贤之王,虽然目前不能在位,也要以在位之帝的角度思考治理天下的问题,其真正的用意是让忽必烈不要因蒙哥的在位,而忘了实现自己的帝王之志。

忽必烈经这批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汉族谋士的随时点拨,对于如何应付当前的环境与将来的目标,越来越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忽必烈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奥与作用,所以大量网罗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智囊团,相比之下,蒙哥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非常隔膜。

一次,西夏人高智耀晋见蒙哥,告诉蒙哥:“儒者所学,无非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以来,治理天下者,用之则治,不用则乱。对于儒士,国家应该养活他们,让他们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以备国家之用。请皇帝下令免除他们的徭役与赋税。”

蒙哥听了却说:“儒家何如巫、医?”高智耀回答:“儒以三纲五常治天下,巫医方技之流哪里比得上!”蒙哥似有所悟,感叹说:“从来没有人为我说过这些事。”尽管如此,他仍不能像忽必烈一样,诚心召集和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谋士,而是笃信佛教,尊奉来自西域的僧人纳摩、鄂多齐为国师,并赋予二人大权,常让此二人佩戴金符,巡视各地。对这些情况,忽必烈身边的谋士们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刘秉忠把他兄弟二人比作周武王与周公,其真正用意就不言自明了。

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是长于骑射的民族,他们进攻中原的王朝,历来都是潮起潮落式的,忽地一下来了,忽地一下又退走了。每次进攻都以烧杀抢掠为主,对内地的社会与经济造成很大破坏,而他们的所得也仅能供一时之需,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他们要一次又一次南下攻击。这种状况,从契丹的辽,到女真的金,再至蒙古人,都是如此。然而,忽必烈的谋士们,为忽必烈出了一个主意,从而改变了骑射民族的惯有思维与历来的做法,结果就使蒙古人得以在中原建立起元王朝。这个主意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乃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屯田制

屯田始于西汉,最初在边境地区实行,由士兵、犯人和招募的农民垦荒耕种,由官府发给耕牛与种子,收获的粮食充作军粮。其后东汉曹魏、隋、唐、宋在战争时期都实行这种制度,以解决军队调动与补给问题。此时忽必烈听从了姚枢的建议,也开始实行屯田制。地点是在与南宋对峙的长江以北地区,垦荒耕种者,则主要是当地的农民。由蒙古人发给兵器与耕牛,平时进行农业生产,一有战事,就编成军队作战。这样一来,历来像潮水般流动的蒙古人,就能在中原地区扎下根来,以便与南宋进行长期的拉锯式战争,也避免了以往北方骑射民族每次进攻中原后的烧杀抢掠,使他们懂得了保护占领地区的经济与生产,对于他们实现战略目标更为有利。

屯田制的实施,对于农业民族,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对于骑射民族来说,就是革命性的改革。忽必烈能接受并认真实施这一制度,表现出他对汉文化的彻底认同,蒙古人所以能最终战胜南宋王朝,从而在汉族地区建立起元王朝,与忽必烈实行这个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忽必烈的网罗人才,势力日见发展,引起其他亲王的忌恨,于是有人向蒙哥进谗言,企图打击忽必烈。蒙哥听信了谗言,派阿勒达尔到京兆设立行省,成立了所谓的“钩考局”,专门收集忽必烈手下的官员在钱谷方面的所谓不轨之迹。阿勒达尔派出亲信向各级官吏甚至商贩人等进行调查,网织了一百多条罪名,无所不至,并放出话来:“等调查完毕,向皇帝报告,恐怕牵涉于此案的人全都要杀头。”虽然他们还不是直接向忽必烈开刀,但调查的都是忽必烈重用的人才。对此状况,忽必烈感到忧心忡忡。(www.xing528.com)

此时姚枢为他献计:“蒙哥是君,又是兄长,大王是皇弟,是臣,处于这种关系,就算他们栽赃诬告,大王也难以在蒙哥面前一一为他们分辩清楚。若过分辩护,恐怕还会招致更大的祸难。目前的关键是采取低姿态,让蒙哥放心,消除他对大王的疑心。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其他的问题都好办。”

忽必烈问:“怎样才能让皇帝消除疑心,不再怀疑我呢?”姚枢说:“目前最好的办法,是把大王的全部家眷送回都城和林,并做出久居不走的样子。蒙哥看到大王的家眷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自然会消除疑心。为了确保蒙哥对大王不再怀疑,还需大王亲自去见蒙哥,与他叙兄弟之情,巩固蒙哥对大王的信任,这样的话,其他人的挑拨,也就不起作用。至于这次受到诬告的官员,在蒙哥与大王冰释前嫌之后,也就可为他们开脱,大王的这些人才也就会重新发挥作用。”

忽必烈认为为了长远的目标,目前暂时忍让,完全有必要,而且估计蒙哥也不会马上屠杀自己的家人,于是采纳了姚枢的计策,把家眷们全部送回和林,让蒙哥吃下定心丸。不久他又亲自返回和林,晋见蒙哥,在见面时,忽必烈畅叙从幼自长的兄弟情谊,不禁动了感情,兄弟二人都流下了热泪。此时,蒙哥念兄弟之情,不让忽必烈再提钩考的事情,随即废除此局,召回阿勒达尔。于是一场关系到忽必烈政治生命的轩然大波,消失在无声无形之中。

1258年,即蒙哥上台后的第八年,他认为再次南下攻宋的时机已经成熟,就集中蒙古的全部兵力,分三路向南宋进攻。蒙哥亲率西路军,从甘肃、陕西一带向四川进攻,命兀良合台率南路军,从云南向湖南一带进军,命塔察儿率东路军,向湖北一带进军。西、南两路进展顺利,东路军则出师不利,蒙哥于是更换主将,让忽必烈代替塔察儿,率领东路军。

忽必烈在这次南征中,最初未被委以重任,表明蒙哥对他还有疑心。后来不得不用他,则是因为除了忽必烈,无人可以担当指挥东路军的重任。忽必烈受命之后,迅即部署,南下攻宋。此时,他仍不忘沿途招徕中原的汉族知识分子。如他进军到濮州时,就召见了当地的名士宋子贞,向他询问南征的方略。宋子贞为他分析形势:“蒙古的兵力强大,威武有余,但在仁德方面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南宋军民害怕落到蒙古人手中而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得不拼命抵抗,这就大大增加了南征的难度。如果能实行投降者不杀,胁从者不问的政策,相信南宋各地的守将与士兵,就不会拼死抵抗,宋之郡县就可传檄可定。这就是所谓的‘招降纳叛’之计。”

忽必烈听了宋子贞的话,联想到手下的谋士在蒙古军队每次发动军事行动前都要告诫自己“不要滥杀无辜”“统一天下,以德不以力”“王者之师,是仁义之师”之类的话,才明白那不是儒士们的老生常谈,其中确实含有深意,并能即时收到显著的效果。

忽必烈走到相州,又召见当地隐士杜瑛,同样询问南征之策。杜瑛回答说:“自汉、唐以来,君主统治国家,主要靠三件事:法、兵、食。一个国家没有法,就不能存在。天下人若没有食,就无法生存。天下大乱,没有兵就无法守卫。而现在的宋,对这三件事都不重视,恐怕将要亡了,继之而起的,就是大王的圣朝。现在的形势,只要大军控制了襄樊,然后顺流东下,直捣其背,大业可定。”忽必烈大喜,说:“儒士之中竟有如此人物!”希望杜瑛随军而行,杜瑛借口有病,推辞不去。忽必烈并不勉强,只要得到他的见解,已足够了。

就在这时,蒙哥统率西路军进攻宋军坚守的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受到顽强抵抗,蒙哥亲临前线督战,被宋军炮石击中,死于军中。蒙哥在位仅仅九年,死时年仅五十二岁,此时忽必烈四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如果蒙哥不是死得这样早,忽必烈多年深藏内心的帝王之志,也许还不知等待多少年才有机会实施,然而上天好像在帮助这位善于网罗人才、虚心学习汉文化的有志之人,在他下了决心要长期等待下去的时刻,突然有了意想不到的大好机会,帝王之志很快就有可能美梦成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