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环境艺术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室内环境艺术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1国外研究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护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城市设计等相关理论发展迅速,这些理论对整个城市区域形态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室内环境艺术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1.4.1 国外研究

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护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城市设计等相关理论发展迅速,这些理论对整个城市区域形态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城市意象理论上,凯文·林奇(Kevin Lynch)最早提出城市意象理论,将城市意象理论融入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中。他提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可意象性的,并通过环境和空间认知心理的研究来对人们认识城市的角度进行意象性的研究。他提出环境意象由个性、结构和意蕴三个部分组成。个性即城市的可辨识性,反映一个城市形态或某个物体相对于其周围环境的差异特点和可区别性。结构是指城市中的要素与要素之间在空间结构上的关联。意蕴指物体所包含的或可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强烈意象的深层内涵。林奇对三个城市进行意象解析(即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城),总结出城市意象由公众意象组成的概念,分析城市形态,提出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林奇对于城市意象的要素理解也被本文看作他的文脉观念,作为凯文·林奇意向理论中可意象的表象形式的文脉。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驱动和引导作用,这一理论使意象一词在现代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也带动了城市形态设计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理念。

除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之外,场所理论也为城市设计提出了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文脉意义。“场所”一般来说指环境里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进行活动的地方,这个概念是场所的物质特性,而物质层面的空间环境是虚体,空间设计中的场所应当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脉意义,将对空间人文特色的理解加入进来,被人感知并产生文化认同,它才能被称为一个场所。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理论”,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20世界60年代后,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以及柯林·罗的“拼贴城市”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对场所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在城市设计方面与城市意象理论等研究都由物质空间形态更多的转为对人文意识形态的更多关注,使得城市设计更加考虑社会文化的文脉延续和人的情感体验。

在城市文脉理论的研究上,国外对于文脉理论的研究是从建筑独立个体分析,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关于文脉理论的研究开始与单一地注重建筑形式而转向更加注重城市形态的研究,使文脉这一理论逐渐走向更深层次的范围层面,成为理解研究城市形态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西方学者的研究都共同促进了文脉理论的研究,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代表人物和学派:

(1)“量度无数”理论

“量度无数”理论为文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提出,他否定了德国人阂可夫斯基提出的四度空间的概念(时间加三维空间这四个度量),他在四度空间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认为建筑的度量不应只有四个,而应是无数个,建筑中的度量可以被任何因素所影响,如温度、空间色彩、人的心理知觉感受等。因此,在建筑的创作过程中,建筑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环境中的各种度量体系,其中包含建筑的周边地理环境、城市区域、地域环境、自然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等,对这些度量体系进行叠加和判断,从而得出新的度量体系,这个度量体系就是建筑中所应遵循的文脉体系关系。查尔斯·摩尔的“量度无数”理论注重自然和人文等多种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因地制宜,兼收并蓄,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2)后现代主义文脉观

后现代主义由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三部分构成,罗伯特·文丘里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查尔斯·詹克斯、柯林·罗等对文脉主义进行进一步扩展。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注重建筑与城市的周围环境,从而使建筑获得文脉的丰富联想和内涵。由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往往过于教条地使用创作手法而忽视了对特定地区文化内涵的表达,常常使人们产生误解而遭到指责。但是,文脉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重视建筑单体与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相互联系之外,更加注重其产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提倡和借鉴,使后现代主义的文脉主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www.xing528.com)

(3)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更注重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联,并重视历史文脉在城市建筑中的延展和应用,使之与人们的城市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结合,该理论对于城市特色的建立和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保护和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4)拼贴理论

柯林·罗伊的文脉“拼贴”理论,提出要重视城市的整体设计而非只注重城市建筑设计。认为城市的建设是通过各样形式的方法拼贴而成的,由不同城市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阶段叠加拼凑组合而成。这种拼贴在表层内涵中可以视为一种技术手法,即通过分解、重构等方式将不同元素符号进行重新组合,达到一种平衡,进而赋予其一个全新的整体。在深层内涵中,它更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过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稳定的文脉理念,对建立城市活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1.4.2 国内研究

在城市意象理论上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但城市意象研究在国内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叶窈和王梦林在《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多元化城市设计分析》中提出在“无性格城市”日益增长的今天,城市特色意象多元化变得十分重要。

他指出,在城市设计发展和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特色,探寻一个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城市的资源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因此,意象理论不单单只涉及对城市形态物质层面上的要素分析,同时还包含了城市的文化脉络、意识要素、历史沿革、自然环境要素等多种要素,这也是本文把城市文脉与城市意象理论相互融合共同作用而论的原因和理论依据。在城市规划实践上,我国的城市意象设计主要由国家统一进行规划,公众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参与程度少之又少,因此,我国对于城市意象独特性的营造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城市文脉理论上,国内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见证,然而觅古今传承的地域文化在经济急速大发展的今天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城市的飞速发展,唯功利主义的城市建设形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市的文脉关联,使人们对这种城市改进的方式失去信心,由此国内学术界开始逐渐对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吴良墉在1999年起草的《北京宪章》中提出,号召城市建设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整体的多元的思维来解决城市问题。在城市环境建设上,不单单要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同时也要考虑其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极速盲目发展和无目的的建设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探讨,文脉这一重要的理论观念对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广泛认知。为城市建设中的文脉保护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引。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出了反规划的发展战略,主张城市现代语言应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的景观意象,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冯骥才先生在《城市文物与文化》中提出文物不代表文化,城市需要文化来打造特性,要通过文化的复兴而达到城市的复兴和发展,呼吁人们增强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并通过文化的价值来体现城市文脉的真正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