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对比:规模宏大、碎片化

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对比:规模宏大、碎片化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四合院为主要代表,内院南侧有三至五间正房,为屋主人所用,另附有耳房。图4-10俯视乔家大院4.1.2肌理北京四合院胡同纵深可高达几百米的距离,横向间距约为70米,给居住在这儿的居民营造出适合步行的生活尺度。多以高层建筑行列布局为主,建筑间距宽,建筑空间围合感不够强烈,空间形态偏碎片化,单体建筑占据视觉中心位置。

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对比:规模宏大、碎片化

4.1.1 空间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发展演变可以归纳为三部分,从里坊到街巷到现代居住区,建造过程由营建坊强、坊门,到拆毁墙体、建设街巷,再到修建墙围、围栏,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可以总结为先封闭转至开放再到封闭的流程。

李允鉌在《华夏意匠》中有说道:“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框架结构的建筑体系,使用范围和运用时间的长久是任何其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在‘框架’结构中,任何作为空间分割的构造和设施都不与房屋的结构发生力学上的关系,因而在材料的选择、形式和构造等方面都有完全的自由……”

以传统北京四合院为例,北京位于北纬39度,偏东116度,夏季气温高且多雨水,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时间上相对短些,导致北京传统居住空间以四合院形式为主,这种模式的形成与当地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延续至今,我们也能在北京城内看到四合院的身影。四合院形式的民居从元代应运而生,演变至明清时期最为成熟。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建筑样式也从简到繁地变化着,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构建系统。

元朝末期,熊梦祥到《析津志》中就提到过“衖通”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胡同”。由于胡同与胡同之间形成了路线网格(见图4-1),每个网格都连接着大小不一的四合院,胡同的走向都是东西方向。

图4-1 胡同网格

我国整体属于季风性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偏多,可以从窗户进入将室内的潮湿气带出;冬季北风较多,在建筑的北侧不设开窗,可以避免寒冷的北风侵袭从而保证室内的温度。在西南、东南、东、西四个方位布置窗户是为了采光充足且光照时间长,来满足供暖及光照不发达的古代能有足够的光照。中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形式是单座民居建筑,横纵相间,墙、廊结合,将空间分隔成三合或四合的院落。北京四合院为主要代表,内院南侧有三至五间正房,为屋主人所用,另附有耳房。内院东西两侧配置相同的厢房,进深与高度小于正房。正房前设置过厅及垂花门用来分隔内院与外院,正房与过厅中间由回廊连接。前院设一排房间倒置,在倒座的东南角留有大门位置。这种平面、空间布局的形式符合封建礼法、亲疏有别的要求,亲疏关系、与空间的使用频率上诠释出了传统文化中“差序格局”的理论(见图4-2)。

图4-2 “差序格局”下四合院分析

四合院俯视角度为矩形或方形,四合院中“四合”指的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均为和起来的空间(见图4-3)。四合院的空间布置参照古代宫廷建筑为模版,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有四个独立的空间,以中轴线为基准,这与沈阳故宫的“崇德五宫”建筑布局极为相似。“崇德五宫”在平面布局上,以皇后宫为中心,其余四宫依次排列,排列顺序是以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地位尊卑为基准。

图4-3 四合院的“四合”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另一最具盛名的当属山西晋中乔家大院(见图4-4)。据史料记载,中原地区中山西的经济发展最繁荣,产业遍及各地,金融生意闻名全国。晋商财富也不容小觑。因此在居住空间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防盗,安全隐患是晋商最关注的点。因此,在山西民居设计上多是外墙偏高且少有开窗,与北京四合院外墙有异曲同工之处。乔家大院的平面布局上,每个小院落都是以正房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四周依次递减的形式布局,代表关联由亲转为疏的层次递进,可以印证“差序格局”理论在居住建筑空间的应用。

图4-4 乔家大院局部

院落整体四周封闭,方砖砌墙围合成,墙高且少开窗为特点(见图4-5)。既有防风牢固的作用,又可以抵御外来入侵者。在居住方面,由于山西冬季长且干燥,夏季短且风沙较大,昼夜温差较大,这种设计形式也能起到抵抗风沙、保温的功能。在整体平面布局方面,以甬道为中轴路段的主要交通流线(见图4-6),纵向流线次级分布两侧,院落之间跨院连接密切,宅院分布在主路的两侧(见图4-7)。

图4-5 华北建筑外墙

图4-6 空间句法连接值分析

(www.xing528.com)

图4-7 乔家大院道路分析

整合度分析

在分析传统建筑的整合度分析时采用了空间句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法。将空间句法理论与相关空间分析软件结合使用,单体建筑空间元素与整体建筑空间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之间的影响,是影响与决定社会现象的因素。

如图全局整合度所示(见图4-8),红色部分表示整合度较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主要交通流线部分与一院二院的入口部分是活跃值最高的部分,是整体最重要的活动空间,连接各院活动的必经之路;如图局部整合度r3、r5所示(见图4-9),各个院的正房房屋围合出的中心天井部分与花园的活跃值是橙色的,是除主路以外最活跃的区域。我们即可推理出各院正房与主路是院落的核心部分。从单体院落来看,院的中心是活跃值最高的地方,依次向四周小范围递减。与“差序格局”反映出的平面示意图构成是同理的。

图4-8 全局整合度

图4-9 局部整合度r3(左),局部整合度r5(右)

在乔家大院院落内部,院落内部的格局排列曲径通幽,每个院落都有垂花门作为衔接,造型不同且精妙之处也是旗鼓相当,两边柱体撑持挑檐,上面均雕刻有美好寄意的对联,院落内空间相互参透感极强,给人层次丰富的视觉享受。院与院之间彼此交织搭错,驱动每一处景观都别有一番韵味(见图4-10)。

图4-10 俯视乔家大院

4.1.2 肌理

北京四合院胡同纵深可高达几百米的距离,横向间距约为70米,给居住在这儿的居民营造出适合步行的生活尺度。四合院传统街巷中建筑高度较低,密度大,整齐又连贯的街道、巷子以及建筑在平面上拼接出紧凑并均匀的空间肌理,街巷道路四通八达,方便人们的生活。而在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中,空间肌理就不够紧凑、有节奏感。多以高层建筑行列布局为主,建筑间距宽,建筑空间围合感不够强烈,空间形态偏碎片化,单体建筑占据视觉中心位置。在整体平面上主次关系不明显。

乔家大院宅院内设置了6个独立的大院,19个小院,总占地面积约为8700平方米,屋舍313间。这6个院并不是一个时期建造的,由于家族人口增加需求而扩建,供祖孙以及后辈人居住,所以看似格局相似的院落,实质上均有差别。早期建造的是整体庭院的东北角,是六个院中最大的一户。“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式”作为整体布局的参照,堂屋占地面积最大,厢房五开间设计搭建,东西厢房为三开间式,布局虽然相近但是面积上有差异。庭院全部以中线左右对称布局,进深长,造成了乔家大院独特的悠长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边缘地势较低,中心地势较高。“差序格局”理论角度来解释越往里走地势相对越高,是正房与其他房的地位区别待遇。

4.1.3 功能

在我国古代,风水学既是我国古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传统建筑布局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功能使用方面,从“差序格局”理论由中心向外依次递减的角度看传统居住空的功能性,中心位置的空间是具有主要功能的空间,逐渐向外散射的空间使用性依次降低,直到建筑围墙外的部分空间使用次数以及功能依次递减。

例如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中,各个建筑物之间都有游廊,游廊又和各屋房前檐廊相连,四周是青砖砌成的高墙,围合出一个小范围相对独立的空间。在这个小空间中,含有正房、厢房。正房在中轴线上,处于院落的中间位置,正房内部有耳房,是家中长辈居住的空间,也被称为三正两耳的“五件式”或“四破五式”。东西两侧均为配房,一般用作家中后辈或位居二位的人居住。特殊情况下,例如地位尊贵或家族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以三进院或者四进院的形式建造,布有后罩房,供家中女儿居住,地位比厢房低,位于居住场所的后方,与正房相邻,墙体大部分以二层楼的高度为基础。出入会通过厢房,体现出封建社会家规森严,出门要跟家中父母长辈报备。除了后罩房还有倒座房,一般位于整体的南侧,紧贴围墙。可以从建筑规划中感受到四合院四周围合、中心通透,北侧无窗,在日照采光、空气流通方面都非常完善。

四合院的设计格局是受环境影响的。以北京四合院为例,由于北京地理经纬度的条件影响,设计要考虑是否有充足的光照,所以南北纵向较长,配置厢房受横向限制,前檐不能超过堂屋的边线。北京以北的地区两侧厢房之间的间距较宽,以南逐渐变窄。最终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四合院形式、东北的大院形式以及南方天井形式的建筑(见图4-11)。

图4-11 建筑形式南北差异

乔家大院在设计功能上根据当地气候做足了功夫。根据山西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雨、秋冬季干燥,因此在排水与防火处理上加大力度。院内越向深处走去地势越高,一个是能突出屋子主人的地位作用,还有一种实用功能就是不会发生雨水倒灌的情况。进入院内的雨水通常都会按照先经过斜坡的屋顶顺势而下,在流经地面设置的轨迹排走,不会在院内产生积水现象。青砖堆砌起来的高墙与高于内援宅子的外墙在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出现火灾情况可以阻隔火焰的蔓延。院内甬道的设计除了流通作用外还作为分割线将南北院进行划分,预留出的空间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蔓延,引起更多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