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转换资助服务形式

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转换资助服务形式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隐性资助理解学生的难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和隐私,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和鉴别指标确定资助对象后,悄悄实施资助,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有偿资助的核心是“有偿”,资助者在提供资助时提出一定的条件或要求,受助者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需按要求履行一定的义务。有偿资助具有经济性,以助学贷款为例,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向困难生发放贷

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转换资助服务形式

1.刚性资助和柔性帮扶

随着资助工作的发展,国家对困难生资助政策的落实、监督和调整力度不断增大,推进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规定项目程序规范、标准明确、按时发放,着力解决学生在经济上的刚性需求,这是典型的刚性资助。我国困难家庭多,困难生占比高,依靠政府的权力通过刚性的制度、务实的作风,强化认定、分配等关键环节,解决上学费用问题,减轻家庭支出压力,可以有效防止因学致贫或因学返贫,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瞄准贫困人口线性救济,而是对扶贫对象、扶贫内容和手段不断反馈和校正的过程。柔性理念的精准扶贫即柔性帮扶,就是关注帮扶对象,丰富帮扶内容,不断反馈和调整资助过程,而不是固守目标、路径不变的机械行为。其核心理念来自于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和思想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其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而是依赖于人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

在资助工作中开展柔性帮扶,就是要把柔性管理的精髓贯穿于精准资助的始终,从注重经济资助落实转化为资助资源优化配置。单一的资助项目很难满足困难生和困难家庭的需求,除了要提供国家要求的刚性奖助项目外,柔性的帮扶内容,还要提供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交通补贴、心理关爱、人际沟通等弹性项目和临时性补贴项目,满足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要有柔性的帮扶态度和方式,不是为生做主、强制安排,不是以慈善家或恩人的姿态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是注重平等、采用陪伴成长的方式与学生共同面对贫困,共同商讨帮扶措施,充分体现支持和尊重。

如果说刚性资助是疾风暴雨,柔性帮扶则是静水流深。柔性帮扶采取多元项目措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自主选择的主体意识。学生选择一种受助方式,就是选择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发展目标,自觉自愿地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浸润、熏陶和培养。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选择和参与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关爱、自主,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奋斗。

2.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

2017年7月6日,“知乎”上的一条消息火遍网络,收到万人点赞。一名网名为“Shannon”的网友讲述了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求学经历,学校根据他在食堂的用餐量和消费金额,自动向卡内打入生活补助。没有提交申请,没有公开评议,没有汇报演讲,利用技术手段采集学生的消费行为数据,甄别资助对象并主动、悄悄地进行资助,这是一种“隐性资助”。隐性资助不是简单操作的“偷偷送钱”,而是运用制度和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分析,既精准又妥当、更暖心地资助困难生。因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求相关工作者学习借鉴“隐性资助”的经验。(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范式具有较强的显性化,基于教育公平的主流价值导向,以程序化、规范化、透明化为特点,通过公开申请、公众评议、统一发放等形式进行“阳光操作”,以彰显公开公正的原则。困难生需要抛头露面、亮出“家底”方能获得受助资格,或者资助方对困难生赠送被子、衣服等生活用品,这种统一款式的物资为学生贴上了“贫穷”的标签。固然,这种显性资助范式具有监督监管和较好的宣传作用,能有效防止“暗箱操作”,但是没有顾及困难群体的心理感受。贫穷是一种隐私,没有人愿以贫穷为荣。有些学生为了不甘暴“家丑”,宁愿忍受生活窘迫也不愿公开“晒穷”,只好放弃申请,得不到资助。有些学生获得资助被众所周知,不仅家庭隐私被暴露无遗,往往还会遭来同学异样的目光甚至被歧视,个人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隐性资助具有隐匿性和低调性,要求既有智慧又有温度,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年轻的大学生渴望平等,追求独立,维护他们的尊严比物质资助更为重要。隐性资助理解学生的难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和隐私,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和鉴别指标确定资助对象后,悄悄实施资助,让学生体面地接受。在形式上,隐性资助可借助校园智慧系统和大数据对困难生进行甄别,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主动、一对一地为学生发放资助。在内容上,将资助项目名称去标签化,并与参加劳动、学业挂钩,多采取奖励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是贫困资助,而是努力付出获得的成果,让他们更愿意接纳与认同,更能激励自己努力。用真诚的关爱,科学的精神,巧妙的工作艺术,打造既有科学理性又有人情味的隐性资助范式,这样的资助工作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堂人文关怀和人格尊严的生动课程

3.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

根据受助者是否需要偿还或履行义务,资助可以分为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无偿资助是资助者将资助资源免费给予学生,接受资助的学生不需要付出代价即可获得和使用,无需偿还,无需履行义务。这是传统资助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目前我国困难生资助是以无偿资助为主。这类资助方式直接,操作简单,学生没有偿还压力,能够快速直接地解决经济困难。但是,无偿资助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无偿资助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和高校提供,资金的单方面投入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受经济发展的影响难以保持资助的稳定性和充足性。其次,无偿资助一般是直接发放资助物质,具有即时性,发放过程结束双方的资助关系即终止,资助者对学生缺少受助后行为及结果的约束和监管。再次,无偿资助采用赠予的方式,受助学生容易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滋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不要白不要”的贪婪、自私意识。

与无偿资助相对,有偿资助是资助者对资助对象提供附加条件,要求其进行偿还或履行一定的义务,比如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有偿资助的核心是“有偿”,资助者在提供资助时提出一定的条件或要求,受助者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需按要求履行一定的义务。有偿资助具有双向性和持续性,“有偿”的要求使受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要进行劳动、偿还资助,使资助行为得以持续,资助关系得以维系,实现资助者和受助者的双向互动,对受助者的现实行为表现可以产生约束性和激励性。有偿资助具有经济性,以助学贷款为例,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向困难生发放贷款,毕业后在一定期限内要偿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回收的贷款可以对其他困难群体进行放贷,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有偿资助以权责对等为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可以帮学生树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思想,又能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在实践锻炼中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自强自立品格的塑造。

要提高有偿资助的占比,逐步实现由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首先,要鼓励提高助学贷款占比。通过政府主动承担风险补偿责任、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信用体系,尽量降低银行放贷的风险,保障助学贷款的回收,提高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困难生便捷地申请贷款,既能顺利入学、安心上学,又有助于把经历还款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培养成年公民的责任感。其次,要提供丰富的勤工助学资源。要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文化资源、企事业单位资源,在校内外积极开发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参与实践、以劳动换取报酬创造尽可能丰富的机会,鼓励困难生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再次,可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引进社会企业力量,加强校企合作,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向企业输送人才,同时企业可提前支付培养费用,并在合同契约中明确费用偿还的方式和期限,避免资金偿还风险,既可以解决困难生求学期间的经济问题,又能促进学生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