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史:匈奴征伐与和亲的影响

秦汉史:匈奴征伐与和亲的影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当时的政治日益腐败,但依靠武、昭、宣时代对匈奴问题解决的基础,在元、成、哀帝统治时代,对西域、匈奴等民族关系并未发生明显的逆转。匈奴人“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是一种落后现象,本不值得赞扬,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成帝要求昭君“从胡俗”是为维持两族和平友好关系,这对于保持边境的安宁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昭君的牺牲是有意义的,她使汉王朝和匈奴的和平、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秦汉史:匈奴征伐与和亲的影响

西汉末,在宦官外戚专权的形势下,汉同匈奴的关系继续发展。虽然当时的政治日益腐败,但依靠武、昭、宣时代对匈奴问题解决的基础,在元、成、哀帝统治时代,对西域、匈奴等民族关系并未发生明显的逆转。

伐郅支、远征康居 西汉自宣帝时在西域置都护以来,史称:当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出现一片和平景象,不过这也未能维持多久。当汉王朝内部矛盾日益公开化时,汉对匈奴也就逐渐失去控制能力,而干戈之役亦不可免了。成帝时就因西汉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无暇西顾,已撤销了典属国,“省并大鸿胪”(《汉书·百官公卿表》)。与此同时,匈奴郅支单于又同康居联合起来,共同攻击乌孙,并把军事基地移至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永光元年(前43年)康居王将匈奴郅支单于迎至本国,又将女儿嫁给他。郅支单于遂与康居联合东攻乌孙,攻陷乌孙之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汉书·匈奴传》),使乌孙遭到极大损失,人民不敢西出放牧。不久,郅支单于又同康居王发生冲突,康居王女及诸贵人都被郅支杀死,郅支成为康居的统治者。占据康居后,匈奴郅支单于即在西域横行,他不仅屠杀康居人民,残酷地剥削、奴役他们缴纳贡赋、修筑城堡,而且对大宛、奄蔡诸国也同样压榨。西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也受到了威胁,连汉王朝的使者也数遭郅支所辱。

公元前36年(元帝建昭三年)代理西域都尉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奉命出使西域,见匈奴郅支单于肆虐情况,十分忧虑。汤为人“沈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他认为:如不制服匈奴郅支单于“数年之间”,则“城郭诸国危矣”(同上),并看到朝廷重臣此时不会关心边事,如果先请批准再行动,定会坐误战机。于是,就趁甘延寿久病之机,矫诏发城郭十五处兵及车师戊己校尉兵共四万人进攻郅支。进攻匈奴的大军分南北两路:南路出葱岭经大宛攻入康居北部;北路自温宿抵天山攻乌孙赤谷城。此时,康居副王抱阗正奉郅支命率数千骑掠劫赤谷城。陈汤率大军一至,抱阗兵郡溃败,乌孙人民、牲畜皆被夺回。陈汤率军进入康居后,下令不许寇掠,受到当地人民欢迎,又与当地部落酋长歃血为盟,得到他们的支持,得悉郅支内部情况,使陈汤所率之军能顺利攻至郅支所据之城下。在攻城之时,汉军得到康居兵的内应,史载:“时康居兵万余骑分为十余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夜,数奔营,不利,辄却。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康居兵引却。汉兵四面推卤楯,并入土城中。”(《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这种情况反映了郅支在当时已十分孤立,为他守城门只有少数人,就连他的“诸阏氏夫人数十”也不得不上战场“以弓射外人”(同上)。最后,汉军攻破土城,杀死郅支。此役共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一百四十五人,收降千余人。郅支单于的头,也随着报捷的使者送至长安,悬挂于藁街外国及少数族来京城的使者住处之客馆外。郅支为患至此才平息,而匈奴的问题也得到最后解决,以后近四十年西域保持着安宁状态,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保障,中西交通亦畅通无阻。

元帝时期远征康居、击败郅支单于对巩固西汉王朝在西域统治是十分重要的。甘延寿、陈汤矫诏发兵是有功绩的。因此,凯旋后延寿被拜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陈汤在一生为官的历史中虽有不少劣迹,但其击郅支的历史作用还是应当肯定的。[223]

昭君出塞 郅支被杀以后,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汉书·匈奴传》),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但又感到郅支被灭,牵制汉之力量已失,而自己之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已消失,惧今后与汉的关系恐难维持下去。在这种形势下,他觉得只有进一步向汉靠拢,才可避免如同郅支单于的下场,因此上书言:“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汉书·匈奴传》)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汉。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愿婿汉氏以亲”。元帝也愿意用婚姻的形式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遂以宫女王嫱配他为妻。于是,王嫱带着汉、匈友好的使命远出塞外了。(www.xing528.com)

王嫱,字昭君[224],是一个被选入“掖庭”的“良家”女子。如同当时绝大多数不幸的宫女一样,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面对着自己悲惨的命运,她没有用消极的悲叹来应付生活,而是借出塞之机,自愿扮演一个“和番使者”的角色,担负起重大的使命。

昭君至匈奴后,成为呼韩邪单于之妻,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曾上书成帝,要求归汉,但皇帝要她“从胡俗”,嫁给呼韩邪大阏氏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匈奴人“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是一种落后现象,本不值得赞扬,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成帝要求昭君“从胡俗”是为维持两族和平友好关系,这对于保持边境的安宁是有积极作用的。昭君按照成帝的诏令,又嫁给呼韩邪长子为妻,继续过着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熏酪的游牧生活。她在匈奴共生一男二女:男名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长女名云,后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故称须卜居次(公主);小女嫁给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不能不承认:王昭君个人为汉王朝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

但是,昭君的牺牲是有意义的,她使汉王朝和匈奴的和平、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昭君出塞这件事,汉匈双方均予以高度重视:呼韩邪单于称昭君为“宁胡阏氏”,唐颜师古注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汉书·匈奴传》)。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附近麻头乡的汉墓里,曾出土属于西汉后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说明汉和匈奴都将昭君出塞当成大事对待。正因如此,昭君在汉匈关系史上是有其特殊作用的,直至以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女婿须卜当仍为汉、匈友好而奔走。

“昭君出塞”是汉匈关系史上有意义的事件,它给汉匈两族留下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