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崭露头角的法律交往

武汉大学校史:崭露头角的法律交往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武汉大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要数与法国进行的交流合作最为广泛、最有特色。武汉大学与法国的交流合作是从1979年10月中法两国政府正式签署第一个“文化交流计划”后开始的。从1980年起,武汉大学与法国先后互派4个正式代表团,分别于1980年、1982年、1985年和1988年签署了4个交流合作协议,不断巩固和加强了双方的交流合作关系。

武汉大学校史:崭露头角的法律交往

1979年和1980年,武汉大学与美国的耶鲁大学、西东大学、波士顿大学、西蒙斯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标志着新时期对外交流与合作扬帆起航。新时期,武汉大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要数与法国进行的交流合作最为广泛、最有特色。

武汉大学与法国的交流合作是从1979年10月中法两国政府正式签署第一个“文化交流计划”后开始的。从1980年起,武汉大学与法国先后互派4个正式代表团,分别于1980年、1982年、1985年和1988年签署了4个交流合作协议,不断巩固和加强了双方的交流合作关系。

为了扩大中法交流合作,武汉大学建立了法国语言文学系、法国问题研究所和中法数学试验班,创办了《法国研究》杂志,编辑出版了“法国文学译丛”、“法国当代诗歌译丛”、“今日法国丛书”,举办了多次双边学术讨论会。(www.xing528.com)

1985年,为表彰武汉大学在促进中法文化科技合作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在武汉大学与法国友好合作5周年纪念活动中,法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雷奥公使来武汉大学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代表密特朗总统授予刘道玉校长“法国国家荣誉勋章”。

在与法国政府及其高校20多年的交流与合作中,武汉大学先后派遣了教师、学生400多人赴法国学习、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学成回国114人。在这批人中涌现了不少杰出人才。如中法数学班毕业生吴黎明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他在“大偏差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被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Paul-Andre Meyer教授称为“刷新了整个大偏差理论的面貌”。学校派出的留法回国人员文志英教授、徐超江教授、章逸平教授等人均做出了令国际同行折服的成绩,世界数学界权威人士评价这批学生“非常有潜力”,提出要“注意这一批人”。国内同行则认为武汉大学这个群体的发展前途无法估量。法国科学院院士Choquer教授认为武汉大学“有可能建树世界上的一支数学学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