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年实质性融合成果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年实质性融合成果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合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顺利渡过磨合期,尽快实现实质性融合,尤其是思想文化上的融合。此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实质性融合,牵涉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向着更高水平的迈进,必须既积极推进又慎重稳妥。学校实质性融合以学科院系调整为标志基本完成。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年实质性融合成果

学校合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顺利渡过磨合期,尽快实现实质性融合,尤其是思想文化上的融合。在合校前期,四校建立了良性沟通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互通信息,共同协商,相互监督,全盘考虑工作,要求干部和群众“有利于团结的话就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就不说;有利于团结的事就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就不做”。四校领导班子成员高风亮节,自觉维护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和实现顺利合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校在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上尽管存在差异,但新武汉大学合并组建后,基本做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学校领导班子号召四校师生员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对待学校合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支持,也为学校合并后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文化保障。

新武汉大学组建后,学校根据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精简、高效和事企分开的原则,将原四校86个正处级和17个副处级党政管理部门精简为20个大的部门和3个处、室,并采取个人自荐、群众及各级领导推荐、组织部门考察、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的方式,民主推荐、公开选拔出各个岗位的管理干部。

学校合并后,对原有院系和学科专业如何进行合理调整与科学重组的问题现实地摆在面前。此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实质性融合,牵涉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向着更高水平的迈进,必须既积极推进又慎重稳妥。为此,学校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当时的办学实际紧密结合,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原四校的49个院和直属系调整重组为6个学部28个学院(其中1个筹建)。院系调整和学科重组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对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学科给予重点支持;二是以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目录为基本依据;三是尊重原四校的历史传统,使各优势学科群体得到充分展现;四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交叉及新学科的滋生;五是坚持与国际和市场接轨;六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新院系调整方案较好地突出了一批优势学科、带头学科、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使学校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群,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的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完整的学科链,使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紧密结合,有利于产学研协调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培植了一片新学科生长的土壤,催生出一片新的学科生长点;突出了一批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有利于抢占学科发展的制高点。2001年1月3日下午,学校召开大会宣布了学科重组和院系调整方案。学科院系调整方案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赞同,并得到顺利实施。此次院系调整与设置既保留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也着眼于未来,面向当今科学前沿,充分考虑了学科的生长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www.xing528.com)

在广大师生员工的支持、配合和努力下,学校在较短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机构调整、院系重组和资产清理登记工作,实现了招生及学生培养教育管理上的统一;完成了校区间规划管理的统一;实现了对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形成了全校一盘棋的管理格局。在理顺内部关系的同时,学校在综合原四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特点,重新修订完善了工作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了管理制度,并在融合过程中加强了各方面的建设。学校实质性融合以学科院系调整为标志基本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