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气溶胶与雾霾的相互作用

大气气溶胶与雾霾的相互作用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矿物气溶胶浓度下降的情况下,这些污染元素在颗粒物中的富集系数大大增高。总之,雾水对颗粒物的相关化学成分既有富集作用,同时又有沉降作用。这2种作用对颗粒物中不同化学元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较多存在于粗颗粒物的相关离子主要表现为沉降作用,对细颗粒物中的污染元素主要起富集作用。图50-9雾水与颗粒物中各种离子当量浓度的组成比例(彩

大气气溶胶与雾霾的相互作用

1.雾前、雾中、雾后大气颗粒物(TSP)中各相关元素组分的浓度变化

图50-6显示的是在花鸟岛发生严重浓雾期间收集东海海雾样品的同时,在雾前(4月16日)、雾中(4月17日)以及雾后(4月18日)所收集的大气颗粒物(TSP)中各相关元素组分的浓度变化。依照元素的来源及浓度变化,可将所测元素分成以下3类。第一类如Al、Ca、Fe、Ti、P等,主要来自地壳源,是TSP中矿物气溶胶的主要组成元素,较多分布于粗颗粒中。这些元素在雾前后的浓度变化呈“V”形(图50-6上图),即雾前浓度高,雾中浓度低,而雾后浓度又升高。根据公式[矿物气溶胶]=2.2[Al]+2.49[Si]+1.63[Ca]+2.42[Fe]+1.94[Ti][37],可计算其浓度。其中,Si元素浓度根据Si/Al在地壳中的比值3.43估算。图50-6上图显示矿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趋势与第一类元素的变化趋势一致。由于矿物气溶胶较多分布于粗颗粒,雾中浓度低说明雾对粗颗粒态矿物气溶胶的沉降效果较为明显。

图50-6 花鸟岛TSP中元素组分在雾前、雾中、雾后的浓度变化 (彩图见图版第37页,也见下载文件包,网址见正文14页脚注

第二类为来自人为污染源的污染元素,如Cu、V、Ni、Mo、S等。与地壳源元素不同的是,这些污染元素在大雾期间的浓度不降反升,而大雾过后则浓度降低。污染元素主要存在于细颗粒物中,细颗粒物在雾中的沉降速度比粗颗粒物慢。在大雾前一天的4月16日,花鸟岛主导西风,风速较高,西面来的风带来了大陆东海海岸的污染物;而到4月17日,风速降低,静风频率增加,大雾生成,但是主导风向仍然为西风,西风带来了大陆传输过来的大量人为污染物。所以,在矿物气溶胶浓度下降的情况下,这些污染元素在颗粒物中的富集系数大大增高。含有较高浓度的这些污染元素随着颗粒物在雾中沉降,而使得这些污染元素在雾水中的浓度升高(图50-6中图)。图50-7给出了花鸟岛大气颗粒物相关元素在雾前、雾中、雾后的富集系数变化。从图50-7可以看出,上述这些污染元素在雾中富集系数比雾前增大。污染元素S、As、Cu、Mo、V、Ni在雾中的富集系数上升得最多。这几种元素是上海微米颗粒物中富集系数较高的污染元素,主要来源于煤燃烧和机动车以及船舶的排放。在基本无本地污染源的花鸟岛,这些污染元素在雾中高富集,说明了这次浓雾事件是一个外来传输所致的污染过程。上海在4月17日前后,处于雾霾污染期间,其中4月17日为重度雾霾,花鸟岛位于上海洋山港以东60 km。在西风为主导风向的气象条件下,受上海和周边地区以及洋山港污染物的排放明显影响。这个区域的煤燃烧和机动车以及船舶排放,是花鸟岛这次大雾的主要污染源。4月18日即大雾结束的当天,风向由西风转变为东风主导,从海洋方向过来较为洁净的空气吹散了大雾,也降低了大气中的污染物水平,因此这些污染元素的浓度在雾后明显降低。

图50-7 花鸟岛TSP中元素在雾前、雾中、雾后富集系数(EF)值变化(彩图见下载文件包,网址见14页脚注)

第三类为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元素,如Na、Ca、Mg、K。这些元素在整个大雾过程中,浓度不断升高,在雾后则浓度升高得更快。离子组分在雾中富集。雾后,原来组成雾的细小水滴随水汽而挥发,于是原来存在于雾水中的部分离子,成为细颗粒物中的固相组分,因此这些元素的浓度,在雾后升高得更快。主要来自地壳源的矿物元素Ca,一方面在雾中被沉降,另一方面在大雾中颗粒物表面吸水,更容易反应生成离子。来自海洋方向的大气,带来了海洋源的Na,因此Na的浓度在雾后上升得最快。

2.雾前、雾中、雾后大气颗粒物(TSP)中各相关离子组分的浓度变化

图50-8显示的是花鸟岛TSP中相关离子组分在雾前(4月16日)、雾中(4月17日)、雾后(4月18日)的浓度变化。雾中,SO24-在TSP中的浓度从6.5上升到9.2μg·m-3,而NO 3-的浓度却从4.3下降到2.8μg·m-3。与TSP中的SO 24-在雾中浓度升高不同,NO 3-在雾中浓度明显下降。NO 3-来自大陆传输而来的人为污染物,在浓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的NO 3-浓度降低,而雾水中的NO 3-浓度却高于SO 24-浓度,说明浓雾对NO 3-的沉降效率高于其对SO 24-的沉降效率。如上所述,4月18日即大雾结束的当天,风向由西风转变为东风主导,来自海洋方向的大气,带来了海洋源的Na+和Cl-,因此Na+和Cl-在雾后浓度也明显升高。总之,雾水对颗粒物的相关化学成分既有富集作用,同时又有沉降作用。这2种作用对颗粒物中不同化学元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较多存在于粗颗粒物的相关离子主要表现为沉降作用,对细颗粒物中的污染元素主要起富集作用。

图50-8 花鸟岛TSP中相关离子组分在雾前、雾中、雾后的浓度变化(彩图见图版第38页,也见下载文件包,网址见正文14页脚注)

3.浓雾期间离子组分在水相(雾水)和固相(颗粒物)中的分布

图50-9为有关离子在雾水和TSP中的当量浓度组成比例。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离子在水相(雾水)、固相(颗粒物)中的分配。相对比例在雾水中高于在颗粒物中的主要离子组分为Na+、Ca2+、Cl-、NO 3-。这几种离子在雾水中的比例分别为20.4%、12.7%、19.4%、21.4%,而在颗粒物中的比例则为15.8%、4.6%、8.5%、8.3%。其中Ca2+、NO 3-在两相分布的差别最大,在水相的比例分别是固相比例的2.8和2.6倍,而Cl-和Na+在水相的比例也分别是固相比例2.2和1.3倍。而在颗粒物中比例高于雾水中的主要离子组分为NH 4+和SO 24-,两者在颗粒物中的比例分别为21.9%和35.8%,而在雾水中比例分别为6.5%和11.7%,在固相中的比例分别是水相中的3.4和3.1倍。由上述数据可推测,雾水中的主要组分为NaCl、Ca(NO 32和Na NO 3,而颗粒物中的主要组分为(NH 42 SO4、NH 4 HSO4和Na2 SO 4

图50-9 雾水与颗粒物中各种离子当量浓度的组成比例 (彩图见图版第38页,也见下载文件包,网址见正文14页脚注)

根据上述雾水中的化学组分可以推断,雾水对NO 3-和Ca的沉降作用明显。颗粒物中的NO 3-易沉降于雾水中,换句话说,雾水易于吸收颗粒物中的NO 3-,从而增加了雾水中的NO 3-浓度,因此在雾水中当量浓度最高的阴离子为NO 3-。同样,颗粒物中的Ca和Ca2+易沉降于雾水中,即雾水易吸收颗粒物中的Ca和Ca2+。在浓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Ca和Ca2+的浓度降低,而在雾水中,Ca和Ca2+有较高的浓度,其浓度仅次于Na+。国外很早就关注雾的沉降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8-40]。有研究认为,在多雾且污染源含N浓度较高的地区,雾对N的沉降有显著意义[41]。我们所研究的东海海雾,春季高发,且该区域污染源的含N浓度较高,可见雾沉降对东海生态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位于东海边陲花鸟岛的海雾,受到大陆传输而来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影响。来自东海岸城市的煤燃烧、机动车排放以及船舶排放,是花鸟岛海雾的主要污染源。矿物气溶胶元素在大雾过程中浓度降低,而来自人为源的污染元素在大雾时浓度升高。东海雾水对矿物气溶胶主要起沉降作用,而对污染物主要起富集作用。雾水对不同离子组分的沉降有不同效率,东海海雾对NO 3-、Ca2+的沉降效率最高。不同离子组分在雾水水相和大气颗粒物固相的分布不同,Na+、Ca2+、Cl-、NO 3-更趋向于分布在水相,而NH 4+、SO 24-在固相的分布比例更高。雾沉降是大气湿沉降的重要部分。在多雾季节,雾沉降会对东海的生态系统发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Zhao M,Zhang Y,Ma W,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ship traffic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China's largest port.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64:277-286.

[2] Lin Y,Huang K,Zhuang G,et al.Air quality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2010 Shanghai Expo.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2013,13(6):1655.

[3] 李子华.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气象学报,2001,59(5):616-624.

[4] Peng J F,Hu M,Wang Z B,et al.Submicron aerosols at thirteen diversified sites in China:Size distribution,new particle formation and corresponding contribution to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production.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4,14(18):10249-10265.

[5] Fuzzi S,Facchini M C,Orsi G,et al.The Po Valley fog experiment 1989.Tellus B,1992,44(5):448-468.

[6] 封洋.南京冬季雾雾水的化学特征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7] 李德,陈明华,邵德民.上海市雾天大气污染状况及雾水化学组分研究//第七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进展.北京,1998:279-285.

[8] 陈建民,李想.雾污染及其形成机制.自然杂志,2013,35(5):332-336.

[9] Yamaguchi T,Katata G,Noguchi I,et al.Long-term observation of fog chemistry and estimation of fog water and nitrogen input via fog water deposition at a mountainous site in Hokkaido,Japan.Atmospheric Research,2015,151:82-92.

[10] Schemenauer R S.Acidic deposition to forests:The 1985 Chemistry of High Elevation Fog(CHEF)Project.Atmosphere-Ocean,1986,24(4):303-328.

[11] Fuzzi S,Facchini M C,Orsi G,et al.The Po Valley fog Experiment 1989—An Overview.Tellus Series B-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1992,44(5):448-468.

[12] 塔力甫 迪,阿布力孜 阿.南山雾水的采集方法及其离子浓度特征的研究.干旱环境监测,2007,21(2):83-86.(www.xing528.com)

[13] 柳泽文孝,贾疏源,赤田尚史,等.成都市2002年1月2日至4日浓雾天气雾的化学组成.四川环境,2004,23(1):62-64.

[14] 罗清泉,鲜学福.重庆市雾水的离子组分特征.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393-396.

[15] 罗清泉.重庆主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与雾水污染特征研究.重庆大学,2005.

[16] 李一,张国正,濮梅娟,等.2006年南京冬季浓雾雾水的化学组分.中国环境科学,2008,28(5):395-400.

[17] 汤莉莉,牛生杰,陆春松,等.南京市郊雾水中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观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92-598.

[18] 杨雪贞.南京冬季雾水及雾天大气细颗粒物金属元素与水溶性阴离子特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19] 秦彦硕,刘端阳,等.南京地区雾水化学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分析.环境化学,2011,30(4):816-824.

[20] Lu C,Niu S,IEEE.Fog and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in Nanjing,China.2009.

[21] Yang J,Xie Y-J,Shi C-E,et al.Ion composition of fog water and its relation to air pollutants during winter fog events in Nanjing,China.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2012,169(5-6):1037-1052.

[22] Li P F,Li X,Yang C Y,et al.Fog water chemistry in Shanghai.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1,45(24):4034-4041.

[23] Li X,Li P F,Yan L 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fog-rain event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2011,13(11):2988-2993.

[24] Wang X,Chen J,Sun J,et al.Severe haze episodes and seriously polluted fog water in Ji'nan,Chi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93(0):133-137.

[25] Zhang S.Recent 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study about sea fog over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2,11(4):465-472.

[26] Yue Y Y,Niu S J,Zhao L J,et al.The influences of macro-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a-fog on fog-water chemical compositio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4,31(3):624-636.

[27] 徐峰,牛生杰,张羽,等.湛江东海岛春季海雾雾水化学特性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1,31(3):353-360.

[28] 李鹏飞.上海雾化学及雾霾转化过程研究.复旦大学,2011.

[29] 孙明虎.衡山云雾及雨水的化学研究.山东大学,2011.

[30] 周洁.衡山大气颗粒物及云雾化学元素特征研究.山东大学,2012.

[31] 桑博.庐山雨水和云雾水的化学元素特征.山东大学,2012.

[32] 郭佳.泰山云雾水化学研究.山东大学,2009.

[33] 李晓丽,唐跃,王雷.舟山海雾发生问题探讨.海洋预报,2011,28(1):60-65.

[34] 徐燕峰,陈淑琴,戴群英,等.舟山海域春季海雾发生规律和成因分析.海洋预报,2002,19(3):59-64.

[35] 侯伟芬,王家宏.浙江沿海海雾发生规律和成因浅析.东海海洋,2004,22(2):9-12.

[36] 张苏平,鲍献文.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3):359-366.

[37] Malm W C,Sisler J F,Huffman D,et al.Spatial and seasonal trends in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optical extinction in the United-Stat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1994,99(D1):1347-1370.

[38] Zimmermann L,Zimmermann F.Fog deposition to Norway Spruce stands at high-elevation sites in the eastern Erzgebirge(Germany).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56(3-4):166-175.

[39] Lange C A,Matschullat J,Zimmermann F,et al.Fog frequenc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g water—A relevant contribution to atmospheric deposition in the eastern Erzgebirge,Germany.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3,37(26):3731-3739.

[40] Zimmermann F,Lux H,Maenhaut W,et al.A review of air pollution and atmospheric deposition dynamics in southern Saxony,Germany,Central Europe.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3,37(5):671-691.

[41] Bytnerowicz A,Fenn M E.Nitrogen deposition in California forests:A review.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96,92(2):127-1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