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村回族自治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历程

孟村回族自治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格平想到可借此到家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协助张隐韬建立更多的团组织。于是,刘格平组织刘子芳、刘景泉和王俊峰,在大堤东刘子芳的家中,主持建立起津南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刘子芳任团支部书记,王俊峰任宣传委员,刘景泉任组织委员。随后他们分头活动,在附近一些村庄、学校和盐帮队中,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团员,扩大组织,革命火种逐渐燃起。

孟村回族自治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历程

1922年冬天,刘格平的父亲来到天津,要刘格平回家,找一位老先生再补习一年功课。刘格平想到可借此到家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协助张隐韬建立更多的团组织。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隐韬和小于子。过了几天,张隐韬告诉刘格平,组织上已经同意他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并给他带去一些宣传材料。

这次回家乡,刘格平肩负着革命的重担,为家乡撒播革命火种,心情格外激动,革命激情高涨,所以他一刻也没有懈怠,利用冬闲和一些熟悉的佃户青年谈心,宣传革命思想。但是这些青年总是疑团很多,有时会问他:“你们家能把地公出来吗?”又说:“就是你愿意,他们也不会同意!”刘格平没有想到,他们一提就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不是自己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于是,经过筛选,他发现家乡有个盐帮手枪队是一支可发动的革命力量,因为这支手枪队都是由一些家境贫困的回族中青年组成,而且有一定的号召力和自卫能力。

于是他发展团员的第一个对象,是他堂兄刘子芳。此人在沧县上过高小,是个有知识、有志气的青年。但因其家境从他父亲那辈已由地主败落为自耕农,为本族6户地主看不起。他结婚的时候,好心好意地去给人家拜礼,竟被近门几户地主拒之门外。他深切地感到世态炎凉,不甘心沿着这个下坡路走去,时而仰天兴叹,时而纺徨野外。后来,他为寻求出路,曾到段祺瑞的皖系军阀马良部当过兵,担任过排长。但他目睹军阀混战,百姓受难,又愤然回乡。由于他的处境、地位,不愿来往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而混迹于长工和佃户之中,成为穷哥儿们的代言人和主心骨儿。刘格平理解他的处境和苦闷,便主动去找他谈心。

刘格平打破了与子芳家感情上的僵局,几乎天天到他家串门,与子芳越谈越投机。子芳还常召集一些青年人,来他家听格平讲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讲工人、农民打倒地主、资本家,将来穷人坐天下的前景。子芳听出了一些门道,估计格平从天津可能带了什么“任务”,两人越谈越投机,刘格平就把刘子芳发展为团员。不久又发展了本村刘景泉入团。(www.xing528.com)

刘子芳、刘景泉,都是回民盐帮队的头领。这一带的回民土地很少,他们的生活出路,一是搞饮食业,二是刮盐碱土,熬晒小盐,运往内地去卖,后来发展到去沿海一带贩卖大盐,开始人担,继而车推,后来用驴驮。而私自制盐、贩盐,历来是犯法的。再就是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当绿林好汉,劫富济贫。因此,旧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把这一带回民村庄视为“匪患特区”,严加控制。回族人民为了生活,以多种形式反抗反动统治,除了拿起武器,组织绿林武装之外,一些不愿“落草为寇”的,就组织起盐帮队,结队而行,贩运私盐。他们为逃避盐巡稽查,夜行晓宿,弃行官马大道,迂回于阡陌小径,穿行在青纱帐和漫洼红荆丛中。尽管如此,仍不断遭到盐警劫掠。面对这种情况,外号叫“二嘎游”的刘景泉,动了脑筋。此人爱讲三国故事,重义气,有胆识。但家境贫寒,很不得志。他比刘格平大13岁,是本族兄弟。幼年随父到河间给地主扛活放牛,因伤了东家一头牛被解雇,又到古北口讨饭,还去枣庄煤矿挖过煤,后来回到家乡给地主看家护院。就在这时,他把地主给他护院用的枪,偷偷借给盐帮队,打过两次盐警,保住了人和驴的安全。从此,盐帮队的人们尝到甜头,感到武器的重要,便在刘景泉、刘子芳的倡导下,集资购买匣枪,由少到多,达到20多支,组成盐帮手枪队,刘景泉被推为队长。他们上路时,把枪带在身上或藏在驴驮子里,遇到盐警劫掠,便抽枪还击,使盐警望而却步,闻风胆怯,不敢轻易侵犯。由于刘子芳、刘景泉被刘格平发展为团员,这个盐帮队便成为一个有觉悟、有组织、倾向革命的武装。

刘格平发展的第三个团员,是山东乐陵县杨马连村(今盐山县)的王俊峰,也是回族,是刘子芳的姑表弟,比刘格平小4岁,自幼上学,在盐山乡村师范毕业后,回家乡附近教书。1923年2月春节期间,来大堤东外祖家串亲拜年,经刘子芳培养推荐,由刘格平介绍入团。于是,刘格平组织刘子芳、刘景泉和王俊峰,在大堤东刘子芳的家中,主持建立起津南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刘子芳任团支部书记,王俊峰任宣传委员,刘景泉任组织委员。随后他们分头活动,在附近一些村庄、学校和盐帮队中,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团员,扩大组织,革命火种逐渐燃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