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教学互动性研究

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教学互动性研究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特别注重有系统的、有层次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精髓思想,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更使之成为新时代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治家、治国的这种高度同质化、一体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家国共同体结构的一个根本特征。

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教学互动性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相适应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体系,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浩若烟海,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多个文化领域。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规范,形成了中华民族一致认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繁衍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国家统一、民族繁荣、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中华传统文化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桥梁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转化,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都把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注重有系统的、有层次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精髓思想,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更使之成为新时代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1.“民族一家亲”家国传统铸牢传统文化的情感根基

在家国共同体中,家庭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每个人、每个层级,都有其确定的角色地位。但其角色地位又并非永远固定不变,这就使这一共同体得以经常保持活力。治家、治国的这种高度同质化、一体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家国共同体结构的一个根本特征。家国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对于传统社会的中国而言,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格局。但在古代中国发展历史中,“大一统”的家国思想,并不否定多元主体存在和发展。历史也显示,中国社会实际上形成了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局面。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焚书坑儒”“文字狱”等排斥多元的暴力行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想追求,但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多元并存。尽管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曾长时间占据着中国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但如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也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也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正是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头活水。在古代中国,始终存在着基于伦理道德、伦理责任上形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忠君报国”的民族心理和家国理念。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家族的繁荣、国家的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关系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家国情怀的逐步深化,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心理。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家国同构”“大一统”“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感情,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维系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特定的连接形式和互动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炎黄子孙紧密相连的情感要素。他们之间形成的“同命相连”“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结构有着深厚与稳固的情感基础。而中华民族不间断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思想养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纵观历史,我们清晰地发现,“民族一家亲”的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成为中国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情感纽带,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共同体意识”民族心理凝聚传统文化的政治共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奔向“自信”,这是时代使然、发展应然和历史必然,是洗尽铅华后的历史沉淀,核心就是“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1],它所体现的特色属性包括:“一是历史传承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自在’形成的,是团结一致抵御外辱进程中‘自觉’发展的,是精诚所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历程中‘自信’完善的,并被认可、接受和遵循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西方列强压迫中‘站起来’,从改革开放发展中‘富起来’,开启了从新时代建设中‘强起来’的演进历程。”[22]二是结构稳定性。多元一体格局具有优质稳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特色。“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23]“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4]三是主体平等性。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5]四是归旨一致性。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有着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发展基础和共同命运前途,这是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共同的前进方向。各民族一致的奋斗追求、一致的努力方向,一致的梦想追逐,形成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团结的凝聚力。(www.xing528.com)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内含的独特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中最具民族属性的特色,历史传承价值成为传统文化永续发展、守正创新的“推进器”,结构稳定优势成为传统文化形成共识的“压舱石”,主体平等属性成为传统文化价值引领的“加速器”,归旨一致追求成为传统文化凝聚力量的“动力源”。当民族情感的宝藏被充分挖掘后,其所内涵的丰富价值注定会为传统文化思想宝库源源不断地提供精华。

3.“民族同心圆”价值理念涵养传统文化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是一个任凭灾难和困厄都打不散、冲不垮的民族,根源就在于各民族能够同心。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和联合不同政治力量,组成了统一战线,并以独特的方式创造、积累和丰富文化资源,形成了同心理念。这种理念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于同心主体团结协作的实践活动,遵循了文化与民族、文化与国家的认同。”[26]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27]这是创新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滋养传统文化的定向南针。基于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彰显出不同的演进特点:一是历史延续性。同心“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8]。这些都为传统文化永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养料和动力条件。二是发展和谐性。“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吸引力。”[29]这种发展体现在资源整合中的和谐,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和凝聚共识的能力;体现在价值取向中和谐,在和谐中实现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转换。三是特质包容性。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指数提高,各族人民的诉求更加多元,客观上要求合作共事必须坚持包容性,平等对待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科学地、稳妥地处理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30],这种包容性优势,有利于凝聚共识、增强合力、扩大参与。“四是追求一致性。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必须坚持凝聚思想政治共识,坚持求同存异,依据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各有侧重,积极发挥功能优势,围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目标任务,化异为同,凝聚力量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和内部发展变化。”[31]

“民族同心圆”的价值理念是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56个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与成员的关系,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联系。在这个稳固和谐的大家庭中,彼此尊重差异,充分认同交往交流交融是休戚与共的历史主脉,是促进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根本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