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籍研究总第65卷《荀子·大略》防止与预防,昭力

古籍研究总第65卷《荀子·大略》防止与预防,昭力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付之以刑”的“付”,据图版看当释为“仿”,读为“防”[75],防止、预防。《周易·既济》《象》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古籍研究总第65卷《荀子·大略》防止与预防,昭力

九五上:怨弗无昌。是故其士骄而不 ,

按:或将“无”释作“先”,将残字释作“顷”[74],当可信。

九九下:昔者明君,〔召〕人以 ,教之以义,付之以刑,杀当罪而人服。

[注三〇]: ,读为瑗。人上疑缺召字。《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注:《说文》云:“瑗者,大孔璧也。”《尔雅》:“好倍肉谓之瑗。”

按:“召人以瑗”似与上下文意不类,疑“ ”当读为“宽”,缺字补作“待”或“用”。“付之以刑”的“付”,据图版看当释为“仿”,读为“防”[75],防止、预防。《周易·既济》《象》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孔子家语·五刑解》:“冉有问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简帛诗学文献释读与研究(编号:13AZD034)。

[2]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3]张政烺著,李零等整理:《张政烺论易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4]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0页。

[5]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三)·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7](清)王念孙:《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高邮王氏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8]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页。

[9]《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第36页。

[10]何琳仪:《帛书〈周易〉校记》,《周易研究》,2007年第1期,第5页。

[11](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12]裘锡圭:《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第70—76页。

[13]何琳仪:《幽脂通转举例》,《古汉语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48—372页。

[14]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19页。

[15]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82—283页。

[16]黄人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研究》,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17]李零:《读上博楚简〈周易〉》,《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第64页。

[18]《马王堆简帛文字编》,第282页。

[19]范常喜:《简帛〈周易·夬卦〉“丧”字补说》,《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第39—42页。

[20]《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第38页。

[21]《读上博楚简〈周易〉》,第60页。

[22]《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第83页。

[23]《周易尚氏学》,第154页。

[24]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01页。

[25]赵平安:《关于“夃”的形义来源》,《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7—22页。

[26]《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第21页。

[27]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第21页。

[28]何琳仪、程燕:《沪简〈周易〉选释》,《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第77页。

[29]《帛书〈周易〉》,第18页。

[30]《马王堆汉墓文物》,第11页。

[31]《周易尚氏学》,第262页;尚秉和著,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26、348页。

[32]《焦氏易林注》,第168、586页。

[33]《帛书〈周易〉》,第18页。

[34]尚秉和撰,陈金生点校:《焦氏易诂》,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61、209、339页;《周易尚氏学》,第47、131、250页。

[35]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497、557页。(www.xing528.com)

[36]《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第181页。

[37]《马王堆简帛文字编》,第276页。

[38]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校读》,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39]《张政烺论易丛稿》,第188页。

[40]《马王堆简帛文字编》,第371页。

[41]陈松长:《帛书〈系辞〉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17页。

[42]《幽脂通转举例》,《古汉语研究》(第一辑),第348—372页。

[43]《焦氏易诂》,第374页。

[44]《焦氏易诂》,第227、318、373页。

[45]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第十一版;李家浩:《南越王墓车驲虎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四》,黄德宽主编《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4页。

[46]廖名春:《〈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周易研究》,1997第2期,第33—41页。

[47]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29页。

[48]《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0页。

[49]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1—300页。

[50]季旭升:《上博七刍议三:凡物流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3日。

[51]《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29页。

[52]《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1页。

[53]刘云:《清华简文字考释四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10日。

[54]《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1页。

[55]《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1页。

[56][日]池田知久:《帛书〈要〉释文》,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57]《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4页。

[58]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374页。

[59]刘彬:《帛书〈要〉篇新释五则》,《周易研究》,2009年第2期,第5页。

[60]《周易溯源》,第375页。

[61]《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4页。

[62]《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5页。

[63]《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5页。

[64]邢文:《帛书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65]刘彬:《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第24—25页。

[66]《帛书〈要〉释文》,第44页。

[67]《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 3 5页。

[68]《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第435页。

[69]宋立林:《读帛书〈缪和〉札记》,《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第13页。

[70]陈松长:《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72页。

[7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170页。

[7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第25页。

[73]廖名春:《楚简〈周易〉校释记(一)》,《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第14页。

[74]《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释文》,第376页。

[75]此字当释为“仿”,读为“防”,陈剑先生在整理马王堆帛书时早已指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