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首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首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袁枢的办法,无非是把属于同一事件的《通鉴》原文,包括原作者的评论,按时间顺序抄撮在一起,再安上标题而已。然而经过这一改编,历史的眉目比较清楚了。因而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当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的人很有帮助。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首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先秦以来的史籍,不外编年和纪传二体,前者本于《春秋》和《左传》,后者源自《史记》和《汉书》。这两种体裁在历史编纂学上都存在着缺点: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纪传体以人为主,“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使读者感到检阅的困难。客观需要总能催促新形式的出现。魏、晋以后,就时常有人尝试打破纪传、编年二体的限制。北魏元晖集门客崔鸿等编写《科录》,一部由上古至晋代的通史,据说就是“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1]。如果这个记载可信,那可说以事为纲的历史编写形式,早在5世纪便初具规模了。可惜《科录》早佚,此后五百多年里,人们仍以纪传、编年,当作史体正宗。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名著,仍为编年体,而且卷帙浩繁。袁枢喜读《通鉴》,但“苦其浩博”,于是自出新意,着手改编。将《通鉴》的材料“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2]。依据《资治通鉴》断限,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淮南,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余年间史迹,按历史年代顺序,分编为二百三十九目;另有六十六目,作为附录,散见于各正目之后。就这样,纪事本末体的体例便别开生面地创制出来。

袁枢的办法,无非是把属于同一事件的《通鉴》原文,包括原作者的评论,按时间顺序抄撮在一起,再安上标题而已。然而经过这一改编,历史的眉目比较清楚了。所以,《通鉴纪事本末》及其体例的完成,曾获得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本末之为体,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3]。“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4]。“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5]。全书除标题外,袁枢没有添加一个字。但编排本身,就表现出他不但熟悉历史,还有自己的识见。因而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当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的人很有帮助。但是,它取材没有越出《通鉴》,全书内容局限于政治和历代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经济问题仅有两则,文化史则完全阙如,专题之间也多缺乏必要的联系;标题的遣词造句,也刻意模拟《春秋》笔法,凡镇压农民起义必曰“平”,凡北朝南朝必说“寇”,南朝打北朝则称“伐”等,突出地显示了袁枢的正统史观

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仿作甚多,于是纪事本末体史籍便贯穿古今而自成一个系统。著名的作品有:明冯琦、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马骕的《绎史》,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等等。《通鉴纪事本末》写成以后,曾和袁枢讨论学术的宋代著名学者杨万里吕祖谦朱熹等人都为这一部书写有序跋。淳熙三年(1176)已刊印流传。

1980年

【注释】
(www.xing528.com)

[1]见《魏书·宗室传》。

[2]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

[4]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