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煤田地理概况及资源潜力预测

贺兰山煤田地理概况及资源潜力预测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煤田概况1.地理概况贺兰山煤田位于宁夏北部贺兰山之北中段,属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农区管辖。其中太原组、山西组、延安组为主要含煤地层,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层段。(二)预测结果贺兰山煤田共分6个预测区,见图6-2-1,预测面积490.16km2,预测资源量838221万吨,预测煤类为气煤到无烟煤均有。

贺兰山煤田地理概况及资源潜力预测

(一)煤田概况

1.地理概况

贺兰山煤田位于宁夏北部贺兰山之北中段,属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农区管辖。范围为:北、西均以内蒙古自治区省界分界,南以青铜峡固原大断裂为界,东以贺兰山东麓断层为界,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长100km、宽20~30km,含煤面积约为659.77km2,其中勘查面积169.61km2、预测区面积490.16km2。主要为高山地形,除石嘴山海拔在1100m左右平原区外,其余矿区均在1500~2000m的山区中,煤田东面为黄河灌区,属银川平原,是主要的农业区。包兰铁路在贺兰山东麓通过,有铁路支线连接矿区。区内公路较发达,与国道109线相通。沿山有高等级的公路与串通各矿区的公路相连。

2.区域地层

煤田地层沉积巨厚,局部地区达万米以上。出露自老至新有新太古界贺兰山群(ArH),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黄旗口组(Qbh)、王全口群(Qbw)、震旦系正目观组(Zz),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O),晚古生界石炭系土坡组(C2t)、太原组(CPt),二叠系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2x)、上石盒子组(P3sh)、孙家沟组(P3sj),中生界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二马营组(T2e)、白笈笈沟群(大风沟组,上田组),侏罗系延安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3a),白垩系(K),新生界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

3.煤田构造

贺兰山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Ⅰ1鄂尔多斯地块(Ⅱ1)鄂尔多斯西缘被动陆缘坳陷(Ⅲ1)贺兰裂陷盆地(Ⅳ1)的中部,赋煤构造单元属贺兰裂陷赋煤带,东部边界以贺兰山东麓断裂为界,西南部以青铜峡—固原大断裂为界,西、北以省界为界。为一N30°E走向的复向斜构造,即贺兰山复向斜。其主要由北东向呈反“S”形的5条相间排列的背、向斜及逆冲断层组成。其中,背斜多被断层破坏,向斜向南、北两端翘起,褶皱面东倾。区内构造以逆冲推覆构造为其主要构造形式,它们以近等间距呈叠瓦状向东北冲的主要逆冲断层为骨架,并伴随着同生和由断层牵引而形成的褶皱,以及反映断层、后冲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层。每个主要逆冲断层都相应形成一个逆冲席,每个逆冲席的锋端多为隆起或背斜,地层出露老,地貌上多成山岭,构造形变强烈,褶皱、断层发育。使得该区煤系地层被抬升剥蚀,在北段反映极为明显,呼鲁斯太、石炭井、李家沟、正义关,石嘴山各矿区均是受构造特征所保留的煤系,这些矿区的西部边界均为逆冲断裂,东部为露头线,地层倾角西陡东缓,为不对称的向斜赋煤构造,断裂的上盘均是老地层。

4.含煤地层

含煤岩系为石炭系的土坡组、太原组,二叠系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侏罗系的延安组。其中太原组、山西组、延安组为主要含煤地层,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层段。其他组只含薄煤层及煤线,或者局部地段达可采,不具工业价值,不参与本次预测。

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以灰黑色粉砂岩、黑色泥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为主,夹煤层和薄层石灰岩,灰岩中含腕足类和䗴科化石。地层厚度70.0~224.3m,含煤9~25层,可采2~13层,可采平均总厚3.67~18.15m,可采含煤系数为4.9%~10.8%,主要煤层位于本组的中部,总体反映为西厚东薄、北厚南薄。在中部的马莲滩区和北部的沙巴台区受沉积期古隆起的影响,地层相对变薄。与下伏的土坡组连续沉积。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灰黄色的细—中粒砂岩、灰白色粗粒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是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煤层多位于本组的中下部位,煤层的顶板多为耐火黏土岩层,含大量的植物化石。厚度为60~150m,一般为100m左右,石嘴山区较薄。含煤3~8层,可采1~5层,可采平均总厚5.32~13.78m,可采含煤系数6.2%~20%,与下伏的太原组连续沉积。

延安组分布于汝箕沟一带,该区已全部探明。汝箕沟煤矿含煤地层侏罗系延安组平均厚度234.45m,共含编号煤层10层,其中4层煤为主要可采煤层,2层煤为大部可采煤层,可采煤层平均厚度28.55m,平均厚度23.83m,含煤系数12.18%。

5.煤田煤层聚集特征

贺兰山煤田主要含煤岩系太原组、山西组煤层聚集受其控制因素影响,形成相对的富煤带和贫煤带,呈马鞍状展布,从呼鲁斯太、石炭井、沙巴台到石嘴山,总体呈东西走向,向南至苏峪口一带渐变薄,中部沙巴台至马莲滩为一薄带,煤层厚度同聚煤期同沉积坳陷、古地理环境和沉积岩相带分布相一致,其坳陷部位是三角洲沉积最发育的部位,也是煤层最发育的地区,在三角洲环境中,上、下三角洲过渡部位,更是富煤中心部位,如呼鲁斯太、石嘴山一带。因此,贺兰山煤田煤层聚集受其控制因素的影响,在呼鲁斯太、石嘴山形成两个富煤中心,沿沙巴台、马莲滩一线东西区为两个富煤带,西部富煤带由呼鲁斯太向南至苏峪口渐变薄,东带由石嘴山一致向南延伸至宁东煤田的横城。

6.煤田煤质特征及煤变质特点

煤田的煤质特征总体是受煤系沉积环境的影响,山西组煤层煤质大体是中—富灰、低—特低硫,太原组煤质特征是中—低灰、中—富硫煤。煤种分布从气煤至无烟煤均有,平面上分布的特点是由东部的石嘴山向西由气煤至无烟煤,变化梯度较小;北向南也是渐升高至无烟煤,但急剧变化,在石炭井矿区内北向南为1.8km就出现一个煤种带,北部有气煤,向南至矿区边界则出现无烟煤,垂向上的变化较为明显,随埋深的增加变质程度增高,煤种分带明显。虽未见岩浆活动迹象,但热液变质的特点反应明显,因贺兰山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所以本区煤变质较为复杂,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异常热叠加变质作用次之,异常热变质作用中以岩浆热变质作用为主,也不能排除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对本区煤变质的影响。从汝箕沟侏罗系无烟煤受岩浆热变质作用极为明显的特征分析,该区山西组、太原组煤层的变质受多次热液活动影响及其他变质作用的共同影响而致现有的特征。

(二)预测结果

贺兰山煤田共分6个预测区,见图6-2-1,预测面积490.16km2,预测资源量838221万吨,预测煤类为气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埋深600m以浅为188110万吨,600~1000m为191265万 吨,1000~1500m为204297万 吨,1500~2000m为254549万吨。预测可靠的资源量368977万吨,预测可能的资源量406047万吨,预测推测的资源量63197万吨。有利的资源量96405万吨,次有利的资源量260400万吨,不利的资源量481416万吨。预测结果见表6-2-1、表6-2-2。

沙巴台深部预测区、石炭井深部预测区、马莲滩深部预测区、呼鲁斯太深部预测区是各矿井的深部区域,是矿井的后备资源量,应加紧贺兰山煤田危机矿井的接替资源勘查,保证各个危机矿井的接续开采。正义关预测区处在贺兰山中,地形复杂勘探难度大,开发外部条件差。现有个体小窑在开采,本区只能作长远的后备开发区。苏峪口预测区地处贺兰山脉中,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开发资源将会造成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虽资源丰富,但开发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不应考虑开发,如开发,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三)各预测区特征

1.沙巴台深部预测区

位于石嘴山矿区的西北部,距石嘴山区18km,有简易公路与市区相通。矿区浅部已进行了详查地质勘探,预测区位于勘探区的深部,浅部以勘探边界为界,西部及南部均以断层为界,南部与正义关预测区以正义关横断裂分界。

沙巴台位于正义关东鄂博梁背斜与西鄂博梁背斜之间,成一向斜构造,矿区内岩层出露明显,褶皱平缓,断裂甚小,构造简单。在矿区的浅部已有地方小窑开采。沙巴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其中太原组含煤10层,可采及局部可采者9层,山西组含煤8层,可采者3层。煤系总厚度213m,煤层总厚度17.95m,含煤系数8.4%,可采煤层总厚16.0m,主要煤层较稳定。沙巴台勘探区多系高灰分煤,原煤灰分一般在20%以上,个别超过40%;向下太原组含硫量逐渐增加,12层煤洗后平均值高达2.47%;挥发分向下有逐渐减少之趋势,但变化不大,为19.76%~15.72%。

图6-2-1 贺兰山煤田各预测区位置示意图

预测区为一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向斜,轴向N26°E,东翼倾角20°~25°,西翼被西鄂博梁逆断层切割,煤系埋藏较深。区内断层稀少。西部边界西鄂博梁逆断层,走向长十余千米。太原组、山西组地层平均厚213m,含煤19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3层。平均总厚在勘探区内16.0m。煤种以瘦煤为主,在北部有少部分焦煤

表6-2-1 贺兰山煤田煤炭预测资源量汇总表

表6-2-2 贺兰山煤田煤炭预测资源量分类汇总表

太原组煤层为中灰中硫煤,山西组煤层为中—高灰低硫煤,煤层结构较为复杂,原生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属极难选—难选煤。预测区为沙巴台勘探区的深部,边界清楚,地层、构造、含煤性及煤质变化清楚,属预测可靠区。预测区面积8.09km2,最大埋深2000m,侵蚀基准面+1500m,预测煤厚采用平均厚度16.0m,预测煤种为瘦煤。综合沙巴台矿区的资料,确定本预测区的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采用校正系数0.70。预测可靠级的预测资源量为18479万吨,煤类为瘦煤,分埋深预测资源量600~1000m为9573万吨,1000~1500m为5845万吨,1500~2000m为3061万吨。属开发次有利的可靠级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良等(B)。该区是沙巴台井田的深部区域,是井田资源量的后备区,应加紧后备资源勘查。

2.正义关预测区

该预测区位于石嘴山矿区的西部,直距6km,为一高山之隔。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属高山地区,有简易公路与石嘴山矿区相连通。

预测区北与沙巴台矿区相连,边界为正义关横断层,南为王全沟横断层,西为西鄂博梁逆断层,东部为煤系自然露头,为一不规则向斜赋煤区。地层东缓西陡,向斜轴向近南北,北端拐向北东方向,轴向南斜伏,西翼受西鄂博梁逆断层切割,含煤地层被破坏,南部有煤系出露。东翼煤系保存完整,构造简单,倾角20°~40°,平均角度21°。

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山西组。太原组地层厚度从北向南变薄,为318~115m,平均厚166.5m,含煤10层,其中全区可采者4层,局部可采者5层,可采平均总厚20.1m,可采含煤系数12%。山西组地层厚度为79.5~120m,平均92.7m,含煤5层,可采2层,可采平均厚度4.1m,可采含煤系数4.4%,可采煤层位于本组的下部。

本区早在1954年进行过1∶5万地质填图,1959年又进行了部分地面工作,并施工一个钻孔。

鄂尔多斯课题曾在本区实测详细地质剖面,地层可与周围邻区对比。1991年在本区进行了1∶2.5万地质填图。所以获得资料准确,该区定为可靠区。预测面积71.12km2,侵蚀基准面标高+1500m,预测最大埋深2000m,煤层厚度根据变化情况,采用21.66m,地层倾角21°,预测煤种为无烟煤。综合预测区的资料,确定本预测区的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采用校正系数0.70。获得可靠级预测资源量120990万吨,煤类为无烟煤,分埋深预测量600m以浅为26400万吨,600~1000m为36065万吨,1000~1500m为39241万吨,1500~2000m为19284万吨。1000m以浅资源量62465万吨。(www.xing528.com)

由于预测区处在贺兰山中,地形复杂,勘探难度大,开发外部条件差。属开发不利的可靠级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差等(C)。现有个体小窑在开采,本区只能作长远的后备开发区。

3.石炭井深部预测区

位于石炭井矿区的深部地区。石炭井矿区是宁夏主要煤炭生产区,是一个向斜赋煤构造,轴向南北,向南倾状。西翼被断层切割,煤系受到破坏,地层陡窄,局部发生倒转,次级断裂发育,构造复杂。东翼地层保存完整、自然出露,地层较缓,倾角15°,600m以浅地区进行精查勘探,是目前的开发区。西翼也进行了最终勘探。

石炭井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两煤系地层广泛分布于矿区内各个井田之中。太原组地层为近海型含煤建造,沉积稳定,旋回清晰,地层厚度平均165m,含煤7~11层,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5~7层(编号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可采含煤总厚7.97~13.07m,可采含煤系数7.15%,主要煤层位于该组中部。菜园沟井田含煤层数12~19层,第六层煤在一矿、三矿厚度不稳定,十二煤在二矿、三矿不稳定,其余诸煤层属稳定—较稳定煤层。山西组地层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地层厚度75.7~130m,含煤3~6层,可采及局部可采者2~4层(编号为二、三、四、五),可采煤层总厚12.31~16.77m,可采含煤系数11.11%~18%。其中西翼井田可采含煤系数最大(18%),在菜园沟井田,山西组地层未见顶,仅保留30m,煤层仅保留第五层煤。第二层煤在全区属不稳定煤层,第二层煤在大磴沟局部出露,并在三矿井田自南而北渐薄,其余煤层稳定或较稳定。该矿区内煤种主要为焦煤(JM),次为肥煤(FM)和瘦煤(SM)。

预测区北界以省界为界,南界以大磴沟横断层为界,东边以石炭井矿井的深部边界为界,西部边界以陶思山东逆断层为界。该预测区的范围,边界清楚,含煤性、煤质资料可靠,预测级别为可靠区。预测区面积17.34km2,预测最大埋深小于1500m,煤层厚度根据石炭井矿井资料,采用25.50m,预测煤类为焦煤,根据以上资料,确定本预测区的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采用校正系数0.70。预测资源量为38367万吨,煤类为焦煤,分埋深预测资源量600m以浅为16712万吨,600~1000m为14554万吨,1000~1500m为7101万吨。1000m以浅资源量31266万吨。属开发有利的可靠级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优等(A)。

石炭井矿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已开发近60年,勘探区的资源已不多,矿区生产已向深部扩展,所以该区是矿区扩大延伸的最有利区,应加紧矿区资源的接替勘查,该区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4.呼鲁斯太深部预测区

该预测区属呼鲁斯太矿区的深部,在+600m标高以上均进行了精查勘探,乌兰井田现在开发。该区行政上属内蒙古自治区辖属,资源开发归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

矿区为一轴向北北东的不对称向斜构造,即呼鲁斯太向斜,其东翼地层平缓,西翼因呼鲁斯太逆断层所切,发育不完整,岩层多呈直立,致使矿区呈一走向北西20°~30°的单斜构造。矿区北部和中部构造简单,仅在矿区南部褶曲和断层较发育,构造甚为复杂。

呼鲁斯太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太原组地层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沉积有规律,地层厚度119~220m,含煤10~18层,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8层,可采含煤总厚6.39~13m,可采含煤系数4.43%~6%。主要煤层位于该组中部,其中以七、八煤层最稳定,五、六、十二、二十一、二十三煤层较稳定,其余为不稳定煤层。

山西组地层为纯陆相含煤建造,含煤3层,可采者2层,编号为二煤、三煤,可采含煤总厚8.19~15.32m,可采含煤系数10.92%~23%,三煤煤层特厚,为7.38~9.63m,并呈自南而北逐渐加厚之趋势。二煤层厚度变化大,为较稳定煤层。在乌兰井田二下煤为二煤层的分叉部分,且局部可采。

呼鲁斯太矿区太原组煤层煤质特征:水分(Md)小于1%,灰分(Ad)10.65%~23.76%,以矿区中部灰分最低,向南、北两端灰分增高,挥发分(Vdaf)11.54%~28.67%,全硫(St,d)1.73%~2.37%,8煤、10煤、10煤在矿区中部硫分较高,达4%,发热量(Qb,ad)25.72~28.80MJ/kg,属中灰、中—富硫煤。山西组煤层水分0.69%~1.08%,灰分20.01%~30.02%,挥发分13%~30.85%,全硫0.39%~1.00%,发热量24.34~25.46MJ/kg,为中灰—富灰,低硫煤。由于山西组煤层为陆相沉积,因此硫含量较低,灰分含量相对较高,但洗选后灰分降至10%左右,太原组煤层除硫分含量较高外,均为较好的炼焦用煤。该区煤种主要为焦煤(JM),次为瘦煤(SM)、肥煤(FM),少量气煤(QM)、贫煤(PM)。在矿区北部乌兰井田煤种有显著的走向变化,即南焦北气,而瘦煤和贫煤则分布于矿区南部和深部,其反映了变质程度随埋深增大而增高的深成变质作用。

含煤地层太原组、山西组,赋煤构造为向斜构造,但西北被断裂切割,煤系破坏表现为一单斜构造。预测区东南侧被断裂切割。预测区边界,西北以呼鲁斯太逆断层为界,东部北段以矿区勘探边界为界,南段以断层为界,北以矿区边界为界,南部以2000m埋深线为界,预测面积73.38km2。依据勘探区的资料,结合矿区含煤性的变化,确定预测采用煤厚18.35m,预测级别为可靠区。煤质接近勘探区,煤种为焦煤,山西组富灰低硫—特低硫,太原组中灰富硫。根据以上资料,确定本预测区的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采用校正系数0.70。预测资源量133103万吨,煤种为焦煤,分埋深资源量600m以浅为11744万吨,600~1000m为33067万吨,1000~1500m为38170吨,1500~2000m为50122万吨,1000m以浅资源量44811万吨。属开发次有利的可靠级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良等(B)。

该区是石炭井焦煤基地的一部分,其开采技术条件较好,是矿区大规模开发的备用区,具很好的开发潜力。

5.马莲滩预测区

预测区位于石炭井矿区以南,平汝铁路线通过矿区,并有公路可达银川、平罗,交通方便。其范围北以断层与石炭井矿区相邻,西北以断层与呼鲁斯太矿区相邻,东及东南以露头线及断层为界,南及西南以2000m埋深线为界。东部的浸水沟—武当庙一带进行过普查及勘探。1954年曾进行过1∶5万地质填图,1964年在区内的浅部进行了勘探工作,提交有马莲滩北部勘探资料总结及3个最终勘探报告,含煤地层主要为太原组和山西组。

马莲滩地区形如耳状,总体向西倾斜,中段走向近南北,南北段呈近东西向。本区褶曲及断层构造很显著,但影响开采的主要因素是褶曲类型及其幅度,其次为切割煤系的断层。勘探区总体上是向西的向斜盆地东翼。在煤系中小型褶皱甚多,在小范围内形成紧密的、倒转的褶皱,并产生相应的错断,十分复杂,最大幅度(垂直方向)达40m,一般在10m左右,严重破坏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区内褶皱轴多是向S75°W倾伏,倾伏角10°~15°,呈羽状平行错列,同时在倾斜方向上呈波形,致使煤层折曲起伏。马莲滩地区大型断层多集中于四周边部,而小型断层在区内甚为发育,多切割煤岩层。本区北部主要断裂构造线方向可分为3组,即近南北向、近东西向组和北东向组,另一组走向北西,但不甚发育。南部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组,次为北西向。断层性质有正断层、逆掩断层和平推断层等。

综上所述,矿区总体构造为一向斜,向斜东翼构成矿区之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60°W,向南转为N10°~80°E,倾角自北而南35°~24°~50°;区内北部有2条较大逆断层外,小型构造分布全区,所以本区构造对煤系的破坏较严重。

马莲滩勘探区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及太原组,全区含煤20余层,煤系总厚260m,煤层平均总厚15.80m,含煤系数6.08%。主要可采煤层为四煤,全区发育,厚度3~29m,稳定可采;其次可采者为九上和九煤,七煤、十三煤局部可采。可采煤层总厚12.54m,可采系数为10%。总体来说,勘探区北部煤层较厚,也比较稳定,而南部煤层变薄,不稳定煤层较多。

本区煤的灰分自上而下有递减的趋势,但不太明显,而硫分则有显著的递增。煤质与石炭井矿区接近,但灰分普遍增高,煤类为无烟煤,向南及西南有变质程度增高的趋势。

预测范围北以大磴沟逆断层为界,东部以露头及勘探边界为界,南、西北及西南以断层为界,预测最大深度2000m。预测面积203.36km2,预测采用煤厚10.76m,预测煤类为无烟煤,预测级别分别为可靠、可能、推断。综合该区的资料,确定本预测区的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采用校正系数0.70。可靠区分布在向斜的东翼埋深1500m的地区,南界以武当庙勘探区的南界至1500m埋深线、东部中段以勘探区的边界、北段以露头、北部边界以断层为界,西北以1500m埋深线及断层为界,面积46.94km2,资源量58038万吨。可能区包括向斜西翼,东翼的1500~2000m区,向南延至断层。预测面积90.04km2,资源量108818万吨。推测区为原崇岗预测区,预测面积66.38km2,资源量63197万吨。

全预测区总面积203.36km2,预测总量为230053万吨。可靠级58038万吨,属开发有利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优等(A)。预测可能的108818万吨,属开发次有利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良等(B)。推测级63197万吨,属开发不利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差等(C)。1000m以浅预测量为117514万吨。可靠级为34737万吨,分埋深600m以浅为19912万吨,600~1000m为14825万吨;预测可能的39176万吨,分埋深600m以浅为23153万吨,600~1000m为16023万吨;推测级43601万吨,分埋深600m以浅为26779万吨,600~1000m为16822万吨。

马莲滩预测区地处贺兰山区,高山深谷,地势险要,虽交通方便,却是沿山前发展的,对矿区的开发意义不大。但该区的无烟煤在宁夏来说,是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该区的开发,可解决民用无烟煤,节约汝箕沟优质无烟煤,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很好的开发意义。该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6.苏峪口预测区

该区位于贺兰山中段南部,银川市西北距该区50km,区内有公路通苏峪口。含煤地层赋存在高山之中。

预测区为一背斜构造、北部插旗沟一带沿背斜轴部出露有山西组地层,南部苏峪沟一带,太原组、山西组地层出露,深部为2000m埋深线,西部至省界。

区内1960年曾进行过1∶5000地质填图,提交了贺兰山中段找矿报告。1989年鄂尔多斯课题曾在该区进行了详细地质剖面测制。太原组地层平均169m,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0层;山西组平均厚度60m,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5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总厚为16.23m,含煤系数为7.4%。地层及煤层北薄南厚。

本区北部为一走向N10~25°E背斜构造,东翼陡,倾角40°~50°,西翼倾角约为30°。南部为一地层走向N10°~60°W、向北东倾斜、倾角40°~50°的单斜构造,其中发育一系列向北倾伏的次级褶皱。预测区南及东南部为苏峪沟逆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5°左右。本区煤层属中灰、低—中硫的无烟煤。

根据掌握的地质资料,本区预测级别为预测可能级。预测面积116.87km2,预测采用煤厚16.23m,预测煤类为无烟煤,根据以上资料,确定本预测区的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采用校正系数0.70。预测资源量为297229万吨,煤类为无烟煤,分埋深资源量600m以浅为63410万吨,600~1000m为50336万吨,1000~1500m为64117万吨,1500~2000m为119366万吨,1000m以浅资源量为113746万吨。属开发不利的可能级的预测资源量,潜在资源开发利用优度划分为差等(C)。

苏峪口区地处贺兰山脉中,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开发资源将会造成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虽资源丰富,但开发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不应考虑开发,如开发,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