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链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概念

知识链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概念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这个标准更多地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一般而言,我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常模对照,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知识链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概念

每个人都追求健康,然而,对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概念应包括哪些内涵,人们一直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

一、健康

20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健康下的定义为:“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我国《辞海》(1989年版)中,也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验和各种生物指标来衡量。”上述这些对健康的定义都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解释。

数百年来,生物医学的巨大成就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这种成就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于过分关注躯体的生物学变化,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及社会存在对健康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的迅猛变革,人们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使人不堪重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确立了身心统一的健康观,从更合理的角度诠释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是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二、心理健康

大学生活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重要的人生体验。在学校里,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他们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但是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却发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无法驾驭的。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的同学开始总结教训、调整目标、重新开始,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同学则选择了逃避或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态与行为去与生活对抗。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人生美好的起点,而消极的逃避与对抗则会使人一事无成。因此,在大学阶段,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每一位学子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高效而令人满意的心理状态,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够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咨询心理学布洛克(D.H.Blocker)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在于个体能够不断地学习有效的技巧,改变行为的模式和应对策略,以应付紧张状态,从而成功地适应其环境。(www.xing528.com)

我国学者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个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

一般而言,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重在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环境不同,经验标准更强调其个别差异。同样的生活事件,当事双方由于自我认知不同、自我体验不同,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例如:大学生根据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所面临事务的能力,如果有的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便需要引起重视。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这个标准更多地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一般而言,我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常模对照,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付。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小组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