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嫁娶宜忌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星占术数

嫁娶宜忌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星占术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部分选择书在将各月冲犯的其他神煞排除之后,所列出的阴阳不将嫁娶吉日,更是差异颇大,甚至屡见与规则不合的讹误情形。唯对阴阳不将的遁法仍未能提供一明晰的解说。下文即据此铺陈出阴阳不将的原理与规则。此一阴阳不将的遁法,在有些书中乃以口诀简单表示,如称:“月厌前干配后支,阴阳不将无差误,二十四山无戊己,春冬在己夏秋戊。”从此段文字可知阴阳不将仍被视为最利嫁娶之日,

嫁娶宜忌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星占术数

有关阴阳不将遁法的具体叙述,最早或见于元代司天算历科管勾曹震圭所撰的《历事明原》[18],曹氏引《天宝历》曰:

阴阳不将者,以月建为阳,谓之阳建,正月起寅,顺行十二辰。月厌为阴,谓之阴建,正月起戌,逆行十二辰。分于卯酉,命为子午。厌前枝干自相配者为阴将,厌后枝干自相配者为阳将,厌后干配厌前枝为阴阳俱将,厌前干配厌后枝者为阴阳不将也。故云:“阳将,杀夫;阴将,杀妇;阴阳俱将,夫妇俱丧;阴阳不将,夫妇吉昌。”戊、己之干,位在中央,戊为阳将,寄理于艮也,己为阴将,寄于坤,所以《经》云:“春、冬,己不将;秋、夏,戊不将。”[19]

《天宝历》一书顾名思义应成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或因前引文中“分于卯酉,命为子午”一句颇难完全理解[20],以致原本最宜嫁娶的阴阳不将日,少有人能掌握其义理,而后世各书中所记载的逐月阴阳不将日,亦往往互见出入,各行其是(见表三)。至于部分选择书在将各月冲犯的其他神煞排除之后,所列出的阴阳不将嫁娶吉日,更是差异颇大,甚至屡见与规则不合的讹误情形。[21]

(1)(唐)韩鄂:《四时纂要》。

(2)(元)曹震圭:《历事明原》卷二(首尔大学奎章阁图书馆藏钞本),第24—25页。

(3)〔清〕刘杰:《刘氏家藏阐微通书》卷五(台北:武陵出版社,景印康熙二十三年重刊本),第39—40页。唯该出版社擅将此书分成《吉凶神煞全书》《阴阳宅秘旨》和《修造吉凶秘传》三册刊行。

(4)〔明〕胡泰:《新刻趋避检》卷上(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刊本),第24—25页;〔清〕允禄等,《钦定协纪辨方书》卷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成书于乾隆六年十二月),第53页。

表三 古书中所列的“阴阳不将日”

续表

续表

直到清初,因不同派别的术家屡起争执,甚至引发大狱[22],钦天监监正安泰等遂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奉敕编纂完成《钦定选择历书》十卷,但因该书并不曾“考究根源”,故大学士李光地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奉旨将曹震圭的《历事明原》重加考订,撰成《御定星历考原》六卷。乾隆四年(1739),因官刻的《钦定选择历书》和编制时宪书用的《万年书》中,仍有内容不一致且“参差错误”的情形,更动员了近五十名官员和钦天监官生,以两年多时间,对先前流传的各种选择神煞进行详细的整理与辨析,试图“尽破世俗术家选择附会不经拘忌鲜当之说,而正之以干支生克、衰旺之理……使览者咸得晓然于趋吉避凶之道,而不为习俗谬悠之论所惑”,终在乾隆六年(1742)十二月,完成《钦定协纪辨方书》三十六卷[23]。此书的颁行,为众说纷纭的选择术奠定了一由官方背书的“正统”,直至今日仍被选择家奉为圭臬,并成为中国历代由官方所编修的最重要的术数类书籍。

经查《协纪辨方书》中“阴阳不将”一条(卷四,第52—54页),仍与《历事明原》同样摘引《天宝历》中的叙述,但文字已作了些许校正,如将“命为子午”改作“会于子午”,并将“厌前枝干自相配者”改称阳将,“厌后枝干自相配者”改称阴将[24],且将冲犯阳将、阴将、阴阳俱将的后果,从“杀”“丧”改成程度较轻微的“伤”。唯对阴阳不将的遁法仍未能提供一明晰的解说。(www.xing528.com)

倒是明末所出版的《历法大旨通书》中,在“阴阳不将日局”条下有云:

正月,月厌在戌,厌对在辰。自辛至巽,为前、为阳;自乾至乙,为后、为阴。阳边取干,阴边取支,干支配合,乃为不将。纯阳边取干支为阳将,纯阴边取干支为阴将。若反阴边取干、阳边取支,为阴阳俱将。《总圣》云:“阴将,女死;阳将,男亡;阴阳俱将,男女俱伤;阴阳不将,乃得吉昌。”《撮要》云:“若非不将日,虽得天、月德诸吉星,亦不可用。”将字平声,俗作去声,非也……。又如正月月厌在戌,厌对在辰,于厌前取丙、丁、庚、辛为日干,厌后取亥、子、丑、寅、卯为日支,干支相合为阴阳不将,如戊、己日干亦寄在月厌之前,又于厌后取支,合成不将之日。[25]

明清两朝风行一时的《玉匣记》,称一般习学者多不能明白不将吉日所采取的“干支比和”之理,以致“广有错误”,而其所提供的图文说明亦与《历法大旨通书》相近。[26]类似的叙述,笔者在荷兰莱顿(Leiden)大学所藏的《大清咸丰七年崇道堂罗传烈通书》以及家藏的乾隆《峻英堂罗元清万福通书》中,也均可见到。下文即据此铺陈出阴阳不将的原理与规则。

前引文中的月厌与厌对同为神煞名,所值之日均忌嫁娶,其中月厌每月逆行十二支,而厌对所在的地支,则与月厌正对。以正月为例,月厌在戌,厌对在辰,如以戌辰连线将二十四山分隔为两半[27],位于月厌之前(逆时针方向)从辛至巽的部分属阳,具体指的是辛、酉、庚、申、坤、未、丁、午、丙、巳、巽;位于月厌之后(顺时针方向)从乾至乙的部分属阴,具体指的是乾、亥、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其中天干中的戊、己,虽因位在中宫,而不入二十四山,但其情性则分别寄于艮、坤之上。

当正月的厌前干(辛、庚、己、丁、丙)自配厌前支(酉、申、未、午、巳),因纯阳无阴,是为阳将。在此,“将”字读音同“江”,为“逝去、过去”之意,故阳将伤夫。厌后干(壬、癸、戊、甲、乙)自配厌后支(亥、子、丑、寅、卯),因纯阴无阳,是为阴将,伤妇。庆后干(壬、癸、戊、甲、乙)配厌前支(酉、申、未、午、巳),因阳非其阳、阴非其阴,是为阴阳俱将,男女俱伤。厌前干(辛、庚、己、丁、丙)配厌后支(亥、子、丑、寅、卯),由于干为阳,当居于前,支为阴,当从其后,是夫唱妇随之理,是为阴阳不将,夫妇荣昌。此故,正月的阴阳不将日为辛亥、辛丑、辛卯、庚子、庚寅、己亥、己丑、己卯、丁亥、丁丑、丁卯、丙子、丙寅等十三日(余月见表三,其中正月至五月均各有二至三个亥日)。此一阴阳不将的遁法,在有些书中乃以口诀简单表示,如称:“月厌前干配后支,阴阳不将无差误,二十四山无戊己,春冬在己夏秋戊。”[28]

《协纪辨方书》卷三十五中有云:“凡嫁娶吉日,宜不将、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母仓、黄道,上吉。次吉:月恩、益后、续世、戊寅、己卯、人民合日。又,日辰合吉,虽无不将,亦可用,不必拘也。”从此段文字可知阴阳不将仍被视为最利嫁娶之日,但如逢其他吉神,虽非不将日,亦可行嫁,不必太拘忌。同书卷四中还特别注明:“阴阳不将者,乃堪舆家之吉日,凡事可用,非仅施之嫁娶也。惟六月戊午为逐阵,不可用。……此法最古,其于阴阳之义,亦最微妙、缜密,良不可忽也。”其中逐阵为神煞之名,同卷引《堪舆经》曰:

六月,阳建于未而左行,阴建于已而右行,阴阳相背,分别于午,故以戊午、丙午为六月逐阵。十二月,阳建于丑而左行,阴建于亥而右行,阴阳相背,分别于子,故以壬子、戊子为十二月逐阵。

由于逐阵乃阴阳相背之日,对象征阴阳的夫妇而言,其意义颇不合宜,故《协纪辨方书》指出在嫁娶择吉时应予排除,而阴阳不将日当中仅六月戊午属逐阵之日。

有关将日传承的历史,择日界人士多不甚了了,如清代的青江子(问万珍之别号?)在其《选时造命》一书中即称:“阳将、阴将、俱将等日,官书多载宜嫁娶,可知其将日非古法,乃明季新增者。”[29]其实,宋朝陆泳的《吴下田家志》早就有“嫁娶忌阴将、阳将”之说[30],至于乾隆以后的官历之所以在铺嫁娶吉日时不忌阳将、阴将和俱将,乃因当时并不以其为极凶恶的神煞,此故,一般术家多认为只要逢大吉之神即可取用,如称逐月嫁娶吉日“合季分,虽将不忌”[31]

虽然《协纪辨方书》把阴阳不将视为嫁娶的大吉之日,并提供一“理性解释”,但或因天文官生及民间选择家直接参考该书卷二十至卷三十一的月表(逐月列出各干支日的吉神、凶煞和宜忌),而这些表中却未完全遵依前面篇章中所论述的义理,如正月的辛亥、己亥、丁亥三日,虽逢不将,却因犯河魁、劫煞、重日、勾陈等凶神,而被注成“忌嫁娶”。此一情形或因婚姻人生难得的大喜之日,故虽阴阳不将属大吉,但如该日亦恰逢亥日等凶神,一般人或宁可多花点功夫诹吉,也不愿自触霉头。

倒是一千多年前的选择家确把阴阳不将视为大吉大利的嫁娶日子。经查表一所列敦煌具注历中的四十二个铺注嫁娶吉的亥日,我们可以清楚发现,除了五例(有★符号者)之外[32],余均恰属该月(以节气的起始为准)[33]的阴阳不将日。至于前文所举敦煌具注历中的十五个巳日铺注嫁娶吉的案例,除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八月八日乙巳外,亦均属阴阳不将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