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评价中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扩展

大学评价中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扩展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国内的评价机构却对大学之间的差异性视而不见,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评价全国所有大学,如此笼统的评价不可能反映学校特色,对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不公平的。因此,评价机构应借鉴国外先进分类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建立更科学、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学分类新标准,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价新体系,使大学社会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

大学评价中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扩展

世界知名的大学排行榜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公众所认可的大学分类基础上的,其综合性排行也就是对同类大学的综合性比较。如美国US

News发布的全美最佳学院排行榜,就是依据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把高等学校划分为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区性大学和地区性文理学院四大类,在同类别的大学中设置相似的可比性指标,分别进行排名。而国内的评价机构却对大学之间的差异性视而不见,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评价全国所有大学,如此笼统的评价不可能反映学校特色,对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不公平的。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在分类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其评价体系中,大学类型由体现学科比例的“类”和体现科研规模的“型”两部分组成,类分14种,型分4种。然而,虽然该课题组对不同类型学校进行了单项排名,但在进行大学综合排名时,仍然将所有高校放在一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仅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指标进行评价排名。虽然该排名机构也尝试建立转换系数,试图从技术角度入手解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比较问题,但这种方法在学术界仍有广泛争议,其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www.xing528.com)

对大学进行分类评价提高了评价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公信度,使得大学评价更加科学,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大学排名的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但截至目前,我国仍没有社会公认的较权威的分类评价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现有按学科类型的分类标准已不能适应大学评价的需要,对大学的分类应该不断完善。因此,评价机构应借鉴国外先进分类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建立更科学、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学分类新标准,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价新体系,使大学社会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