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观铺装设计原则及生态视角研究

景观铺装设计原则及生态视角研究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自身和周围环境相联系是人类的本能,这种场所感不能忽视,它是铺装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原则,进一步讲,就是要在铺装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地铺上应该注意使用者的年龄,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景观铺装设计原则及生态视角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自身和周围环境相联系是人类的本能,这种场所感不能忽视,它是铺装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原则,进一步讲,就是要在铺装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都对如何选择铺装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在园林铺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不同要求,反映各种不同的观念,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最佳的服务。因此,路面铺装是否有令人愉悦的色彩、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和图案、是否和环境协调,是否有舒适的质感、对于行人是否安全等,都是铺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最能表现“设计以人为本”这一主题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居住景观小区的铺装设计上就不应该选用视觉上有跳跃感的植物,应该以蓝、绿色植物为主。城市广场则应该以灰色、白色、嫩绿色居多,这样显得大方得体。在景观软质铺装中选择植物应该考虑四季,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不同的季节都能闻到对身体有益的香气。植物的选择是香味园林营造的重中之重,选择合适的芳香植物材料是实现保健功能的前提。总的说来,芳香植物配置也应以生态理论作为植物配置的基础来创建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以人们的生活、游憩、交往、健身、养心等行为方式为根本,以香味植物为基调树,按照现代功能与技术的结合,使植物挥发有益健康的气体,形成有规律、有功能的系统,提高保健效能。在地铺上应该注意使用者的年龄,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所有实用性设计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它们存在的依据,景观铺装设计更是这样,有时功能性甚至超出其他任何要求。作为城市环境设施中的一类,景观铺装是为广大的普通大众所使用的,实用性是它存在的前提。这种实用性不仅要求景观铺装的技术与工艺性能良好,而且还应体现出能与使用者生理及心理特征相适应的程度。老年人动作迟缓,感觉能力下降,会选择安全和安静的道路,而儿童喜欢快走,没有危险意识,会毫无目的地乱跑。所有的人都有抄近路的心理,我们经常可以在绿地中见到被踩踏出来的小路,因此有必要在被践踏处进行铺装。景观铺装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等,都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场所和氛围,即便是同样的功能要求也会因地域、文化、气候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所有这些会对行为发生的“容器”有不同的要求,铺装设计都应该根据具体的功能需要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形式,与其他要素共同塑造出理想的场所,从而保证景观铺装的合理性,确保行为的顺利发生,满足特定的需求。

景观铺装的实用性不仅仅针对具体的使用者或具体的局部场地,同时也包含着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即景观铺装应该让它们所在的街道或城市更“实用”和“高效”。一条街道、一个小区、一个广场或一座城市将因这些铺装的加入而变得更有效、更方便、更快捷、更清晰、更富有秩序感。

(三)注重美感的原则(www.xing528.com)

铺装应该充分考虑周围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在铺装形式、色彩、质感、尺度设计上与建筑物相协调,保证与整体景观的统一,体现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在各种不同性质的景观铺装中,要选择一种主要使用者的视觉特性作为依据。如广场、主要道路、商业街行人多,应以步行者视觉要求为主;在有大型车道,铺装设计要注意骑车者的视觉特点;交通干道、快速路主要通行机动交通,铺装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行车速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当代风格的道路铺装景色,才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四)延续性原则

景观环境艺术不是纯欣赏的艺术,不同于雕塑、绘画、电影音乐等艺术,而是一种创造有功能使用价值的空间艺术,是在特定环境中的创造。景观环境的创造与形成,往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类早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特定自然环境的景观环境。与景观环境相关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技术、物产条件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景观环境所形成的特色就越多地反映出它所依存的自然要素和制约。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决定这种景观环境艺术形态的人文因素(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心理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自然因素对景观环境的制约相对减少,景观环境中人文因素的含量也就越来越多。景观艺术是一个巨大的物质载体人类文明发展史都在景观环境中清晰地烙上它的痕迹。换而言之,景观环境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社会文明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现代化,但是并不意味着原有文化的解体。人类文明总是在变革中延续,在新陈代谢中成长,新生与死亡在同一肢体上发生,新旧更迭在同一时间段和空间领域中完成,文化共生的现象现实而合理地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景观环境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社会文明的新旧更替在景观艺术中必定会有所体现。因此景观环境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与历史未来相联结。

景观环境的创造是一个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永远处于一个不断的新旧交替之中。景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它处于永远的动态之中,是在动态中平衡的系统。就如一个有生命的肢体,除了自身的新陈代谢,它还不停地吸收系统外的养分(物质技术、文化等)。景观环境中既有古老的东西,又不断地产生新的事物,新旧共生于同一载体之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不断地从体外吸取养分,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尤其是在文化的发展上,不管这些养分是自己主动吸收的,还是外界强加的,它都能改善自身的机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