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农牧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甘肃农牧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陇东和天水东南部苹果产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优质水果优势产业区。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8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4%。带动农户18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9.9%,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941元。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2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意见》。建成4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总面积5355亩,涉及农业人口441.2万人。

甘肃农牧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粮食生产。1978年全省粮食单产113.6公斤,2007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单产205公斤。与1978年相比,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464万亩,总产量却由510.5万吨增加到824万吨,增长61.4%。截至2007年,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四年稳定在800万吨以上,实现了自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解决了长期困扰甘肃的吃饭问题。20世纪70年代全省人均占有粮食264公斤,80年代全省人均占有粮食263公斤,90年代全省人均占有粮食303公斤。其中,1998年达到最高水平346公斤,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粮食为315公斤,比全国人均水平低72公斤。全省夏粮面积由1986年的2800万亩调减到2007年的1729万亩,秋粮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400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301万亩。全省夏秋作物比例由1986年的65∶35调整为2007年的43∶57。2007年,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的种植面积达到1576.6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9%。

特色产品生产。2007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44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4%。蔬菜产业2007年种植总面积520.8万亩,产量999.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7倍和16.3倍。建成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加工各类蔬菜20多万吨。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林果产业。2007年种植面积623.4万亩,产量228.1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0.8倍和18.5倍。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及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陇东和天水东南部苹果产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优质水果优势产业区。中药材产业。200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224万亩,产量41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9.2倍和30.5倍。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等药材占全省药材总量的50%以上,其中当归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5%。制种产业:2007年杂交玉米种子种植面积108万亩,产种量46万吨,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50%左右,居全国首位。瓜菜花卉繁制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产种量300万公斤以上。全省已建成种子加工中心30多个,年加工能力达6亿公斤以上。酿造原料产业:2007年啤酒大麦种植面积185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国产大麦的1/3,麦芽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5%左右。啤酒花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近1万吨。酿酒葡萄面积11万亩,产量5.5万吨。

畜牧业生产。1978年各类畜禽饲养总量3144万头(只),2007年发展到1.36亿头(只),增长3.3倍。肉蛋奶总产量由1978年的15.92万吨提高至2007年的143万吨,增长近8倍。2007年牛、羊、猪平均出栏率比1978年分别提高32%、54%和63%。牛、羊、猪个体产肉量由1980年的64.3公斤、13公斤和47.5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03公斤、15.7公斤和70.6公斤。2007年规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工业化养殖企业分别达到85万户1530个和5342个,饲养各类畜禽4478万头(只),占饲养总量的35%左右。建成畜产品加工企业105家,年产值18亿元。1978年畜牧业产值为3.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85%。2007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69%。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8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4%。人均肉类和鲜奶占有量增加到35.3公斤和13.5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3.8倍和8.6倍。畜牧业为农村400多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www.xing528.com)

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于21世纪。2002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和支持。截至2007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3100个,其中龙头企业1618个、中介组织848个、专业市场280个、其他组织354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2个、500万元以上的579个,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带动农户18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9.9%,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941元。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2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意见》。截至2007年,全省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100多项,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450项,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大宗、优势和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创建4个国家级和37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示范面积385.47万亩,产量200万吨以上,辐射带动农户95.8万户。建成4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总面积5355亩,涉及农业人口441.2万人。组织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项目10项。

农业科技。1980年,省、地、县、乡四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仅240个,从业人员4394人。2007年,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4697个,在岗职工2.7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初步形成产业门类齐全、网络体系基本健全、布局结构相对合理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取得2500多项科技成果,培育出蓝天系列冬小麦、甘春系列春小麦、甘啤系列啤酒大麦、陇薯系列马铃薯及甘肃白猪、甘肃高山细毛羊等一批高产优质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完善塑料暖棚养畜、畜禽杂交改良、设施农业生产、地膜覆盖栽培、节水灌溉、立体种植等技术体系。主要农作物实现了两到三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70%以上。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多万亩,规模养殖户达到85万户,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组培快繁、胚胎移植等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到生产领域。农业科技贡献率由1978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07年的48%。进入21世纪,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每年培训农民由1978年的不到10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70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