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檀道济腥风血雨:宫廷重臣的悲惨命运

檀道济腥风血雨:宫廷重臣的悲惨命运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檀道济和他的哥哥檀韶、檀祈等都参加了刘裕讨桓玄的行动。这一年夏天,刘裕又下令北伐,他亲自出征,并以冠军将军檀道济为前锋。檀道济治军有方,军纪严整,一路上,敌军望风披靡。后秦的军队无法抵挡檀道济的攻势,被檀道济一直打到洛阳。檀道济还俘获了大量敌军。他们是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这第五位,就是当时的护军将军檀道济。

檀道济腥风血雨:宫廷重臣的悲惨命运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一个乱纷纷的年代——南北朝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即公元420年,把持东晋王朝大权的大将军刘裕废掉了他亲手立起来的皇帝——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为宋,后世称他为宋武帝。这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开始。而在中国的北方,先后出现了由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国家。其中真正强大起来并且逐渐统一了北方的,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国。到了南朝宋代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不断地侵犯宋国,掳掠宋国的土地和人民。

元嘉二十七年冬,魏军再次大举南下,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与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隔河相望。魏军非常野蛮,所过之处,杀掠无数。宋文帝刘义隆虽然只有五十几岁,却已经是满头的白发,灰黄的胡须,弯腰驼背,显得十分的苍老。他听说魏军已经退走,便在人搀扶之下,登上石头城,遥望江北。瓜步山下的点点村落,再也没有了袅袅炊烟,那倒塌的房屋依稀可辨。北风送来几声凄凉的狗吠,刘义隆打了个寒战。跟随的宦官说:“陛下,请回驾吧。”刘义隆好像没有听到。他的心里翻腾着,当年,他是那样地充满自信,他决心北伐,统一中国。并且确实出现过统一有望的大好形势,不断收复北方失地。可是现在,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宋军的锐气已不如前,而北方的魏国却气焰甚盛。如果没有长江天堑,魏军很可能席卷南方。他自言自语地哀叹道:“如果檀道济在,何至于如此!”他对默许弟弟刘义康杀害檀道济,好像颇有后悔之意。他在寒风中注视着汹涌的旋涡,百感交集。

檀道济是高平(在今山东省巨野县附近)人,后来移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就长期居住在那里。东晋后期,世族出身的军阀掌握国家大权,甚至废立皇帝。不堪重负的农民也纷纷起义。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大军阀桓玄废东晋安帝司马德宗,自立为帝。另外一些军阀则以维护晋宗室为名起兵讨桓玄。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刘裕这时正在京口,他在这里进一步招兵买马,起兵讨桓玄。檀道济和他的哥哥檀韶、檀祈等都参加了刘裕讨桓玄的行动。刘裕等讨桓玄的力量杀了桓玄,让安帝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

在讨伐桓玄的过程中,檀道济屡立战功,很快就升任太尉参军,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职务。如果一定要用今天的官阶来比较,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参谋。他还被封为男爵。刘裕由于在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司马氏内部纷争以及北伐等军事行动中立了大功,逐渐控制了东晋皇朝的大权。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他给自己加上一个“都督二十二州军事”的官衔,实际上控制了晋国的军事大权。这时的北方,在前秦灭亡之后,除魏国之外,又出现了后秦、西秦、南凉、北凉、西凉、北燕、夏等割据小国,同时并存。这一年夏天,刘裕又下令北伐,他亲自出征,并以冠军将军檀道济为前锋。

檀道济治军有方,军纪严整,一路上,敌军望风披靡。后秦的军队无法抵挡檀道济的攻势,被檀道济一直打到洛阳。檀道济还俘获了大量敌军。这时,有人向檀道济建议说:“我军俘获甚众,应把所俘北军全部杀死,垒成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一种残酷的庆功方式:把敌军的尸体集中起来,垒成大堆,再用土封上,称为“京观”。檀道济说:“北军多为北方戎狄,以杀戮为荣。我们晋军本是仁义之师,而且,我军此次北上,是为了惩罚那些对百姓犯下滔天罪行的人,而对于百姓,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使他们了解晋师是爱护他们的。”于是,他下令放了所有的俘虏,让他们回家种田,与家人团聚。檀道济释俘的消息,不胫而走,各族百姓都觉得晋国的队伍真正是仁义的队伍,很多人都自动地归顺了檀道济的晋军。檀道济在第二年的八月,就攻入长安,灭亡了后秦国

刘裕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不甘心为别人打天下。他在取得了相当的权力之后,就开始为自己当皇帝作准备。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六月,他自封为相国宋公,半年后,又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帝,史称恭帝。第二年,他又自封为宋王。再过一年,也就是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废了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宋国,东晋王朝,自此也就结束了。刘裕被后世称为宋武帝。

刘裕雄心勃勃,改革政治,发展生产,为统一中国准备条件。可惜,他已经六十岁了,身体又不作主,在他称帝的第三年,就是公元422年的三月,大病不起。他请了五位亲信的大臣和将军在身边侍候,并且,这些人还可以佩带班剑上朝。其实,“班剑”只是一种木制的剑,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因为它的表面被涂得五色斑斓,所以才叫了这么个名字。这里的“班”与“斑”的意义相同。对被请的人来说,这既是极大的信任,也是无尚的荣耀。他们是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这第五位,就是当时的护军将军檀道济。可见刘裕对他的器重。

请五位重臣进宫侍候,这只是让众人知道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和器重,可是他心里怎样想,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刘裕的病,前两个月本来是逐渐见好的,为了庆贺御体康复,还大赦天下。可是到了这年的五月,他的病更重了,这一次他并没有把重臣们特意请进来。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不行了,还让大臣们退下,只留下了他的七个儿子:太子刘义符、二子庐陵孝献王刘义真、三子宜都郡王刘义隆、四子彭城王刘义康、五子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六子献郡王刘义宣、七子衡阳文王刘义季。刘裕得子较晚,刘义符这时才只有十八岁。他拉着刘义符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檀道济这个人,虽然有才干,有谋略,但是缺乏远大的志向。他也不如他的哥哥,是一个不容易驾驭的人。徐羡之、傅亮是可以信赖的。谢晦虽然跟随我南征北战,应变的能力也很强,但他很可能背叛我们。”可惜,刘裕的预言并不怎么准确。

宋武帝刘裕死后,由太子刘义符继帝位,史称少帝。他的母亲张夫人被立为皇太后。别看刘义符年纪不大,可在享乐荒淫上,却很有办法。他让人在皇家园林华林园里修成街市,他扮演商人,亲自叫卖,觉得十分有趣。这一着玩够了,他又在园中挖河垒山,造大龙舟小游船,整天在上面寻欢作乐。他又怕这快乐日子被弟兄们抢去,就想除掉兄弟中年纪大一些的。他常听人说,庐陵王刘义真聪明仁义,对他一直怀恨在心。刘义符按照父皇临终遗言,亲信徐羡之。徐羡之也不喜欢刘义真。就在刘义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一天发生了日蚀。徐羡之向少帝奏告说:“今日日蚀,表明宫中可能有乱。我观庐陵王义真,自陛下登基以来,一直郁郁不乐,心中必有异志,应该废为庶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刘义符听了这话,当然很可心。檀道济奏道:“庐陵王年轻,即使有过,也应原谅。先帝驾崩不久,不宜在兄弟之间出现隔阂。”刘义符哪里听得进檀道济的话,就下令贬庐陵王刘义真为庶人,并要他把家搬到新安(在今浙江省淳安县西)。没过几天,刘义符又在徐羡之的唆使之下,派人把自己的弟弟刘义真杀了。

不久,徐羡之找到檀道济,悄悄地对他说:“太后今天突然问我:你知道晋代海西王的事情吗?我一时想不起来这海西王是谁,不知将军是否知道。”檀道济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哎,这就是前朝的事,至今不过五十余年,将军如何能够不知道?”檀道济反问道:“徐将军不是也不知道吗?与徐将军比较起来,我实在是孤陋寡闻。”徐羡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檀将军自谦,自谦!太后还提醒我说,当今陛下太不争气,让我们找个时间揭露一下他的过失和罪恶。”檀道济故作惶恐:“请将军免开尊口。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你我应该谈论的。在下告辞了。”檀道济隐约地感觉到,徐羡之似乎是在挟持太后,并且,处处打着太后的旗号行事。可是,那庐陵王刘义真也是太后亲生的儿子,难道她连自己的亲子也要杀?所以,檀道济在徐羡之面前,是不敢多说话的。

就说海西王的事情吧,檀道济怎能不知道?那是东晋的事。晋哀帝司马丕隆死了,由他的弟弟司马奕继位。但大将军桓温一直想夺取晋朝的权力,就勾结太后,说司马奕患有不育症,而有两位妃子却生了三个儿子,这无法保持司马氏的血统。便废了司马奕的皇帝,贬他为东海王,而立司马昱为帝。在辈分上,司马昱还是司马奕的叔叔呢。司马奕是被废掉的皇帝,所以,在历史上,他没有帝号。有人把他叫做废帝,有人把他叫做海西王。檀道济明白,徐羡之是在暗示他,他要伙同太后废立皇帝了。

几天后,檀道济与谢晦等人被请到太后宫中,徐羡之早已等在这里。太后看了看徐羡之,对他们说:“现在的皇帝不是个好皇帝。先帝还没有入葬,天下还处在悲哀之中,可是他却幸灾乐祸,每天玩得好高兴。在宫里养了大批的优伶倡伎,管弦之声不断,山珍海味备陈。平日还和宫女胡来,好几个宫女怀了孩子,他竟一点儿也不觉得羞耻。更严重的是,他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弄得国库都空了。这样的人,怎能当皇帝?因此,我决定废掉他。我同徐将军已经安排好了,明天早晨开始行动。帝宫中的卫士都已布置好,你们进去时,不会遇到抵抗。今夜,你们两位就在谢将军府中休息一宿,明晨,报晓的鼓声一响,你们便入宫,捉拿刘义符。”

檀道济与谢晦一同来到谢晦的府上休息。谢晦又激动,又害怕。太后信任他,让他参加这次废立行动。如果成功了,他就是国家功臣;如果不成功,就会招来杀身大祸。他想问问檀道济的态度,商量一下对策。他刚要去叫檀道济,却听见了檀道济那轻轻的鼾声。他指了指正伏在案子上熟睡的檀道济,自言自语地说:“好你个檀公,真有个沉着劲!”

谢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睡着了,只听得檀道济叫他道:“谢兄,鼓声已响,我们该出发了。”谢晦说:“檀将军,你说,这次行动,我们能参加吗?”“不要犹豫了。刘义符这样的人当皇帝,国家还能好吗?应该除掉他。现在正是国家用人的时候,我们行动吧。”他们二人只带了几个贴身的卫士,便向内宫走去。内宫大门——东掖门关得很严。门外的几个卫士见他们来了,不但没有拦挡,反而走到离大门二丈远的地方站下了。谢晦要敲门,檀道济拦住他,用一只手在门上轻轻一推,那大门吱的一声就开了。这个地方,平常除了宫女和宦官,别的男人是进不来的,所以,他俩也并不熟悉路径。他们先来到皇帝的寝宫,皇帝并不在这里。他们抓住一个宦官一问,才知道皇帝昨夜并没有住在宫中,而是住在名为华林园的御花园里的龙船上。他们来到云龙门,这里通后花园,只见园中有山有水,在一座假山后面,有一条花枝招展的大船,这就是刘义符给自己新造的龙船。昨晚刘义符玩累了,就睡在船上。檀道济指挥随从武士上船,守船的宦官都是刘义符的亲信,他们奋起抵抗,被檀道济的人给杀了。刘义符睡眼惺忪,看身边的宦官被杀,就去拿宦官的剑,被檀道济的武士一刀砍在手上,啊呀叫了一声,便束手就擒。檀道济说:“我们是奉太后之命,来收回你的玺绶的。”玺绶,就是皇帝的大印,是皇权的象征。刘义符交出玺绶,被檀道济押出后宫。这时,徐羡之已经招来文武大臣,列队两厢,“拜送”刘义符去吴郡(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张太后手捧玺绶,交给徐羡之,然后,泪流满面地上了刘义符的车,同他一起到吴郡去了。到了吴郡,刘义符就被关押起来。可怜只有十九岁的刘义符,在过了二年如梦如痴的荒唐日子后,被徐羡之派人杀死了。

傅亮根据事先与徐羡之商量好的办法,率军到江陵,迎接刘裕的三儿子宜都郡王刘义隆来京。刘义隆问明了刘义真、刘义符的死因,控制不住自己,痛哭一场。傅亮觉得情况不妙,吓出了一身冷汗。十七岁的刘义隆来到京城后,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宋文帝。操纵这次废立皇帝活动的徐羡之,晋升为司徒,还兼任卫将军和江州刺史。傅亮也晋升为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谢晦被任为抚军将军兼任荆州刺史。檀道济也被晋升为征北将军。刘义隆年轻,又是由徐羡之等人扶上台的,便由徐羡之、傅亮二人辅政。所以大权实际上是控制在徐羡之等人的手中。不过,刘义隆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徐羡之等人的用心,还是心中有数的。第二年,徐羡之就不得不把实际大权交还给刘义隆。

徐羡之交出大权,心里很不是滋味,整天呆在家里,闭门不出。他的亲信和朋友都极力劝说他重新出山。文帝刘义隆为了拢络住他,又下诏征他继续作官。徐羡之借着这个台阶,又回到朝中当他的司徒。不过,这一次做官与前一次不同。从前是皇帝得听他的,现在,则是他得听皇帝的。徐羡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转过年来的正月,文帝刘义隆下诏,揭露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个人穷凶极恶地杀害了庐陵王刘义真和少帝刘义符,命令中领军到彦之立即与征北将军檀道济去捉拿徐羡之和傅亮,又命令征虏将军刘粹断他们的后路。傅亮被诛,徐羡之出逃时走投无路,在追兵到时自杀。(www.xing528.com)

这时,谢晦正在荆州任上。他的弟弟在宫中当黄门侍郎,在徐羡之、傅亮被诛的前几天,就看出了苗头,秘密地派人向他报了信,谢晦便在荆州起兵造反。为了平定谢晦,文帝亲率大军北讨。

文帝听说檀道济在徐羡之杀害刘义真的时候,曾极力劝止他们。因此,对檀道济是另眼相看的。在诛徐、傅二人的时候,才会派檀道济配合到彦之去捉拿他们。谢晦造反后,文帝在挥师北上的同时,又派檀道济分兵去平定江陵。谢晦还以为檀道济也会被文帝杀掉呢。可是前线很快败下人来,说是朝廷派檀道济来镇压他们,他们抵挡不住。谢晦一听这消息,大吃一惊,知道檀道济原来是站在文帝一边。谢晦急忙带上几个从人,乘条小船,从行营逃回江陵。不想在江陵让到彦之的军队抓获,被押解到京城杀头。

檀道济在平定徐、傅、谢等人的过程中立了大功,受到文帝的信任,被改任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是个官名,是除了几位宰相外,职位最高的官员。所以,檀道济算是比较受到文帝信任的大臣。

文帝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继续实行父亲在世时实行的整顿吏治、抑制豪门的政治方针,在经济上则提倡节俭、奖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因此,在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多年间,宋国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统治秩序稳定,史称“元嘉之治”,因为他的年号就叫做元嘉。中国又出现了统一的希望。在元嘉年间的前期,檀道济在军事上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文帝比较重用到彦之,想给他“开府”的官。为了让大家信服,他决定先派到彦之去征讨北方,立下战功,他也好讲话。于是,在元嘉七年,文帝拨给到彦之大量的粮草兵器,到彦之开始北伐,乘船沿淮河泗河(在今山东省境内)向北进发,攻入魏国。泗水水量不足,船行很慢。他又水陆并进,并攻占了洛阳、滑台(在今河南省滑县)、虎牢(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和金墉(在洛阳附近)。但是,第二年,魏军开始反攻,很快夺回了金墉、虎牢,在滑台包围了到彦之。这时,已是严冬。黄河一旦封冻,魏军就会大举越过黄河,而宋军粮食已经耗尽,到彦之一股火,又犯了眼病,形势非常危急。文帝只好派檀道济去救到彦之。

檀道济率军北上,一连打了三十多次小战役,大多获胜,但军粮不足,无法深入。因为有了檀道济的胜利,魏军不得不放松对到彦之的攻势,到彦之这才得以突围,烧掉船舶辎重,从陆路逃回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当檀道济得到到彦之已经撤回的消息时,他的军粮也已耗尽,士兵已经开始饿肚子了。有一些动摇分子,就逃跑投向魏军,并向魏军报告了宋军粮尽的情况。魏将知道檀道济多智多谋,未敢轻信,派人到宋营去侦察。

魏军的探子来到宋军营边,只见营西北角有营火,还不时传来“哗——,哗——”的声音,似乎还有人在点数。两个探子赶忙摸过去,躲在树影后面,要看个究竟。只见几个兵士手中拿着一个柳条编的撮子,从地上的囤子里撮什么东西,然后倒在车上的囤子里。边上还有一个人一边数着,一边在纸上画记号,嘴里念叨着:“一百八十一斛,一百八十二斛……”另一个人说:“靠这些粮食,即使打不到长安,夺回洛阳也不成问题。”两个探子还发现旁边无人处,有几辆车已经装满。卸下牲口,支在那里。两个探子潜过去,在车上抓一把,好家伙,全是黄橙橙的小米!他俩往自己口袋里装了一把小米,立刻回营报告。魏将一听,只说一句:“果然不出所料!”便下令杀了来降的宋军士兵,然后后撤,堵住宋军进军洛阳的道路。

第二天,檀道济率领宋军迅速地撤回宋国安全地带。原来,昨夜他用了疑兵之计。那些装粮的士兵,装的都是沙子,只是把仅剩的一点小米盖在那几车沙子的上面。檀道济这次出兵,虽然并没有夺回魏国土地,却把队伍安全地带了回来,又完成了营救到彦之的任务,因此,声名大振。北魏对檀道济很是害怕,甚至举行驱鬼仪式,以为檀道济身上一定依附着什么魔鬼,所以他才会这样强大。

檀道济的功劳,举国称是,文帝刘义隆当然也得承认。魏国害怕他,这对他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他心里也不能不犯核计。自古以来,功臣功劳太大,权力太大,对朝廷来说,都不是好事。远的不说,就说汉代以来,曹氏代汉,司马氏代曹,刘氏代司马氏,历历在目。并且,檀氏整个家族的势力都在发展。他的孩子个个精明强干,他的朋友很多位居要津。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文帝的忧虑。有一天,只有他同弟弟彭城王刘义康两个人在一起时,谈起了檀道济的战功。刘义康看了看文帝,小声说:“安知他不是司马仲达呢?”司马仲达是司马懿的号。文帝听了这话,心里不由一动,但嘴里却没有说什么。

文帝身体不好,经常闹病。这在历朝的守业帝王中,是很平常的。刘义康一直担心哥哥万一有个好歹,控制不了檀道济。特别是檀道济身在江州,这更使他们不放心。元嘉十二年,刘义隆的病又重了。这时,又逢魏军向南进犯。文帝刘义隆下诏让檀道济进京。

檀道济接到诏书后,也有点犯嘀咕。他现在是征南将军,主要是防卫南方各少数民族的。魏兵犯境,并不与他相干,为什么召他进京?他的妻子向氏说:“聪明的大臣,向来忌讳功劳太大。现在,本没有什么大事,却召你进京,恐怕不是好事。”檀道济说:“如果我不去,不是更要引起朝廷的怀疑吗?”等檀道济来到首都石头城,文帝的病已经好了。这时,魏军虽然已退,又以魏军随时有可能来犯为由,没有让他回到江州。

元嘉十三年,文帝答应檀道济,可以让他回江州。但他刚要启程,文帝的老病又犯了。刘义康就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檀道济来参加祭祀活动。在路上,刘义康派的兵突然包围了檀道济的车,宣布奉命捉拿他。檀道济怒目圆睁,两眼发出疹人的光,像两把燃得正旺的火炬,吓得兵士们谁也不敢靠前。过了好长时间,他才像给自己的兵下命令似地说:“给我拿一大杯酒来。”那些士兵中的将领乖乖地给他端来一大杯酒,他咕咚咕咚几口就喝下去。然后脱下帽子,往地下狠狠地一摔,忿忿地说:“你们这是自己破坏万里长城!”。当天,檀道济就被杀害了。他的几个儿子,还有他在朝中的一些朋友,也都遇害。

这消息传到魏国,魏武帝拓跋焘即将统一整个中国北方,他兴高采烈地说:“檀道济死了,宋国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那以后,魏国几乎年年进攻宋国,颇想借这个机会一举打过长江去。刘义隆问他的一位大臣:“谁可以代替檀道济抵抗魏国?”那位大臣说:“檀道济屡立战功,魏军十分害怕他。现在没有什么人可以代替檀道济。”文帝说:“不至于吧。汉代李广在世的时候,匈奴不敢进犯。李广死后,不是还有几个人代替他吗?”那人没有回答他。事实上,确实没有人可以像檀道济那样让魏军害怕。在以后同魏军的军事争夺中,宋军很少能占到便宜。到了元嘉二十七年,魏军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长江边。这就发生了刘义隆登石头城的感慨。

第二年,文帝杀了自己的弟弟刘义康。元嘉三十年,刘义隆的太子刘劭杀了刘义隆自立,仅三个月后,武陵王刘骏又杀了刘劭自立。“元嘉之治”的大好形势,也就一去不复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