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台山治:道教祖庭与阆中文化

云台山治:道教祖庭与阆中文化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台山治所在地的云台山位于今阆中市文成镇与苍溪县云峰镇交界处,系大巴山脉的余脉。后世张道陵追寻壶里洞天的仙庭来云台山传道,与大弟子王长、赵升在云台山得道飞升,从此云台山便成为“道教祖庭”,阆苑仙境的一处绝妙福地。与云台山治有关的仙人首推张道陵。与云台治有关的第三人便是葛洪。第四位与云台山有关的人是宋初高道陈抟。云台山的希夷祠是北宋时期最早为陈抟所建祠庙之一。1922年,道人敬福祥等对云台观中观进行维修。

云台山治:道教祖庭与阆中文化

云台山治所在地的云台山位于今阆中市文成镇与苍溪县云峰镇交界处,系大巴山脉的余脉。古时也称灵台山、天柱山。《华阳国志·巴志》说:“其名山有涂籍、灵台、石书刊山。”又在同书“巴国郡”条下有“阆中县郡治,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可见此山自古便是巴国人心目中的神山。新编《阆中县志》说:“云台观位于县城东北云台山顶,与苍溪交界处。由东观、中观、钟楼三部分构成。原东观、中观属阆中,钟楼属苍溪。1953年调整县界时,将东观、中观及观外地划归苍溪;南岩佛像二龛仍属阆中。云台山在众山中一峰独起,四山环侍,若拱若伏,常年松掩萝封,云锁雾迷。云台山为道教二十四治之第十七治,为下八治之首。”

云台观 梁德/摄

云台山是传说中的天地藏书之处,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壶里洞天”的仙庭胜景就在这里。后世张道陵追寻壶里洞天的仙庭来云台山传道,与大弟子王长、赵升在云台山得道飞升,从此云台山便成为“道教祖庭”,阆苑仙境的一处绝妙福地。云台山顶峰高二百余丈,上方百余里,古为神仙聚会之处,峰顶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四座神仙洞府。另有两处峻岩:松根和蟠桃。登临崖沿俯瞰,犹若云端仙境一般。前边一处向阳的山坡,长着百余株千年大松和巨柏,这里便是太极八卦的“阳鱼眼”,东边山坡凹处便是“阴鱼眼”。

与云台山治有关的仙人首推张道陵。《太平御览》卷四十四转引《十道记》曰:“灵台山在(阆中)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升真之所。”《郡国志》曰:“灵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树,高五尺,皮是桃,心肉似柏。张道陵与王长、赵升试法于此,四百余年,桃迄今不朽,有碑记之。”

与云台治有关的第二位仙人是壶公。《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引《云台治中录》曰:“施存,鲁人,夫子弟子,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因之得道在治中。”(www.xing528.com)

与云台治有关的第三人便是葛洪。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杨思震纂修的《保宁府志》说:“书岩,在云台山中,乃葛稚川读书之所,有稚川像存焉。”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书。

第四位与云台山有关的人是宋初高道陈抟。云台山的希夷祠是北宋时期最早为陈抟所建祠庙之一。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长期隐居武当山。《宋史·陈抟传》说他能“服气辟谷”,“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深得养生妙法,尤以“睡功”最善。著有《二十四气坐功》《无极图》《先天图》等,对宋代学术思想影响较大,后世道教中人称他为“陈抟祖师”。

云台山北宋初年修建希夷祠,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于云台观前修建有白鹤楼、天师殿、紫微宫等建筑。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建永宁东观和永宁中观(属阆中),加上早期永宁西观,合称“三观”,其附近陆续建起“三亭”。1922年,道人敬福祥等对云台观中观进行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