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祖灵声纹》:羌族口头艺术的叙事、表演与文本

《祖灵声纹》:羌族口头艺术的叙事、表演与文本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羌族的口头艺术作品被总属于“民间文学”的范围,这使得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羌族口头艺术的历史比起其他类别更为长久,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羌族文学研究的成果,专著类首推《羌族文学史》。[39]近十年来,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不少对羌族口头艺术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也以比较文学入手,如李祥林的《女娲神话在羌区的地方认同和当代表述》是作者在《从羌族口头遗产看女娲神话踪迹》一文基础的再探讨。

《祖灵声纹》:羌族口头艺术的叙事、表演与文本

长期以来,羌族的口头艺术作品被总属于“民间文学”的范围,这使得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羌族口头艺术的历史比起其他类别更为长久,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

羌族文学研究的成果,专著类首推《羌族文学史》。[32]这部被誉为“史论结合的新著”,“以研究羌族文学的发展规律为核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其从原始社会传承至今的民间文学、古朴深邃的释比(巫)文学、西晋以来的书面文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审视,并联系着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宗教民俗上层建筑,给予了剖析和评价。立体感强,可使读者深层次地领略羌族文化的内涵。”[33]本书分绪论、羌族民间文学、羌族书面文学创作、附录等四大编。在“羌族的民间文学”编中,分为远古神话史诗、远古传说等5章;“古代民间文学”分古代传说、古代民间、习俗长歌与古代歌谣等4章;“近现代民间文学”分为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革命历史传说和歌谣等4章;“当代民间文学”分为新时政歌、劳动歌与新情歌3节,每章节均收录有大量羌族口头艺术作品并加以分析研究。

论文方面,1981年林忠亮发表了《试析羌族的古老神话》,这是现今较早的一篇研究羌族民间神话的论文。作者将羌族民间分为“自然神话”与“人文神话”两大类,并认为“羌族原始宗教与古老的神话、传说乃至故事紧密相联,相互杂糅,为我们深入研究羌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34]。同年,吴贤哲发表的《羌族民间故事巡礼》较系统地介绍了羌族民间故事的种类和内容,认为“羌族民间故事是羌族人民‘百科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思想,成了羌族人民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和行动准则。这些思想的火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代代相传,激励他们去斗争,教导他们怎样去做人,表达他们的愿望,抒发他们的感情。”[35]李明的《羌族神话纵横谈》依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主线,相应对羌族神话进行了分类,即“神话产生于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它一旦产生,就与历史同步,有什么样的历史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神话。”[36]《从“羌戈大战”看史诗与神话传说的关系》一文,侧重于辨析史诗与传说之间的历史联系,认为《羌戈大战》是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可贵的历史投影的史诗。[37]《羌族神话故事的多元文化特征》一文以羌族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特征与内涵,认为羌族神话故事具有神圣性、斗争性、群体意识性、尚德性与多层结构性等文化特征。[38]

1987年全国范围内的“三套集成”挖掘整理工作,将民间文学抢救工作推向一个高潮,众多羌族的口头艺术出版物纷纷面市,这一部分内容也成为相关研究的对象。如孟燕的《多彩的世界美丽的传说》一文,本为《羌族民间故事选》的编后记,作者认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将羌族民间故事中的精品选为《羌族民间故事选》,纳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大系”之一予以了出版,是一件世所瞩目的事情。[39](www.xing528.com)

近十年来,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不少对羌族口头艺术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也以比较文学入手,如李祥林的《女娲神话在羌区的地方认同和当代表述》是作者在《从羌族口头遗产看女娲神话踪迹》(《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一文基础的再探讨。论文比较分析了羌区各地的女娲神话及信仰,并将之和中原女娲文化进行对比,认为:“女娲神话在川西北羌族地区(尤其是岷江上游羌文化的核心区)的传播和影响的确不是很强,而且该信仰在尔玛人中似乎也从未真正占据过独当一面的重要位置。究其原因,大概除了笔者先前推测的跟羌族人有本民族以天女木姐珠为首的女神崇拜传统有关联,也跟汉语言文字过去在川西北羌区(尤其是岷江上游)不如今天更普及有一定联系。尽管如此,还是得承认,女娲神话在川西北羌区虽然传播力度不是那么大,毕竟也多多少少显露羌化特点而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是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女娲神话时不应忽视的个案之一”[40]。徐晓光的《再论羌族神话与日本神话》对比分析了羌族与日本的始祖神话、羌族与日本的兄妹婚神话、羌系与日本的“女儿国”神话、羌系和日本的谷物起源神话,认为古羌、日本神话同受中原神话影响。[41]

也有部分研究偏重于羌族民间文学与美学之间联系,如李璞的《羌族神话与审美观念》认为羌族神话具有“宏伟美”和“艺术美”的特质:“羌族神话是一个多层面、多元素的集萃式的审美大系统,既包含着文学、历史、哲学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材料,也蕴涵着原始先民的憧憬和拼搏;既有客观的繁富,也充沛着主体的灵性”[42]

羌人的口头艺术长期以来一直遵循口耳相传的单一传承方式,流传的变异与版本的差异,可谓在所难免。学界对此也有所关注,如《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一文首先介绍了释比史诗“羌戈大战”的发现概述,并对不同时期“羌戈大战的版本进行了内容分析,作者认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学者与西方传教士在对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调查中首次发现了‘羌戈大战’这一传说。历经几代学者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羌戈大战’现已成为理解和认识羌族古老历史的一个重要文本。‘羌戈大战’传说不但存在众多版本,而且其在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包括羌族研究,又涉及了岷江上游人群族属、族系等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整理出的各种版本看,该传说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羌、戈大战情节外,也反映了‘羌人’与‘戈人’的早期生存状态及社会生活诸多内容。”[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