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竹县志卷三十五-古帝王和大竹县的故事

大竹县志卷三十五-古帝王和大竹县的故事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帝王志蚕丛故都,雄冠九有。大竹县明惠帝帝,讳允炆,太子标之子也。三十一年,太祖崩,帝即位。秋八月,都督盛庸、参政铁铉击败棣兵于济南,复德州。十二月,盛庸大败棣于东昌,斩其将张玉。三年三月,盛庸败棣于夹河,斩其将谭渊。冬十二月,棣大举南犯。杨应能为应能,叶希贤为应贤,各易衣祝发,纵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于是迎帝入大内,称老佛,以寿终。国初,孝廉王以曜作《竹阳纪略》,言帝在竹情事甚详确。

大竹县志卷三十五-古帝王和大竹县的故事

古帝王志

蚕丛故都,雄冠九有。汉以龙兴,唐以狈走。伊古宕渠,西巴僻奥。紫云不来,鸾旗罕到。缅维胜国,乃有惠皇。缁流出遁,转逊穷荒。亢龙为鱼,伏虎成鼠。一代君臣,空山钟鼓。作《古帝王志》。

大竹县

惠帝

帝,讳允炆,太子标之子也。洪武二十六年,标薨,太祖立帝为皇太孙。三十一年,太祖崩,帝即位。

岳池教谕程济上书言『北方兵起,期在明年某月日。』帝以为妖妄,将诛之。济曰:『且囚臣,不验,死未晚。』乃囚济于狱。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棣举兵反帝,擢程济为编修,谴长兴侯耿炳文讨之。八月,炳文及棣战于滹沱河北,败绩,召还,以李景隆代之。十一月,景隆及棣战于郑村坝,败绩,奔德州。二年夏四月,战于白沟河,败绩,复奔德州。五月,棣陷德州,进攻济南。秋八月,都督盛庸、参政铁铉击败棣兵于济南,复德州。十月,召景隆还,不诛。十二月,盛庸大败棣于东昌,斩其将张玉。棣遁还。三年三月,盛庸败棣于夹河,斩其将谭渊。日暮敛兵,棣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而帝先有诏『勿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故仓卒间,将士相向弯弓而不敢发矢。棣乃得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也。明日复战,庸败绩。(www.xing528.com)

先是,棣反以靖难名师,请『清君侧』。帝既闻庸败绩,大惧,贬齐泰黄子澄,诏棣罢兵。棣不奉诏。冬十二月,棣大举南犯。四年春正月,命魏国公徐辉祖帅师御之。夏四月,辉祖连败棣兵于淮北。帝讹闻燕兵已北,召辉祖还。五月,棣遂渡淮,陷扬州。六月,渡江犯京师,帝请和,不许。攻金川门,守者谷王憓及李景隆望见棣麾盖,开门迎降。

京师陷,帝欲自裁,程济劝止。内官舁太祖遗箧至,嘱大难当启,四围及锁俱灌铁,帝大恸。碎箧得度牒三张,曰『应文、应能、应贤』,袈裟、帽鞋、剃刀各备,白金十锭;箧内朱书『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行。薄暮会于神乐观。』帝曰:『数也。』济遂为帝披剃。杨应能为应能,叶希贤为应贤,各易衣祝发,纵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棣于火中出后尸,诡云『是帝』,泣曰:『痴儿,何至于此。』遂自立。

帝既出,殿中五六十人俱痛哭,愿随帝。帝谢去,止九人从。至鬼门,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乃乘舟至观,已薄暮,而应能、应贤等至,从者共廿余人。侍即廖平曰:『诸臣俱愿从,然人多迹著,反不便。』遂约不去左右者三人,应能、应贤称比邱,程济为黄冠,道路给运者六人,为塞马先生、补锅匠等,其余诸臣各关会帝行迹所在,以时去来,倏离倏合,无有常也。约既定,帝将往滇依西平侯。史彬曰:『且止。』于是更历名胜至吴江主彬家。会侦者,帝去吴江,至廖平家。侦者又至,乃入滇。后复去滇入吴,再至史彬家。彬为帝易衣履。帝游两浙至天台、雁荡,会冯漼,金焦亦来石梁闾,且云『诸臣俱约至此。』帝固辞诸臣,不见而去,遂入黔,由黔入蜀至渝是。

先是,程济在岳池,悉知竹地幽僻。帝在渝近一载,遂导帝来至善庆里。喜其地四山环绕,居民浑朴,遂谋居之。里中隐士杜景贤构寺奉帝,兼纳诸亡臣。帝素尊养,不惯粗粝。居既定,程济、史彬、云门僧、冯翁、补锅匠等皆往来他省,弃职旧臣家稍获资物以供帝。故副都御史王友德亦回籍变产,尽携赀来,以助不给。居数年,迹渐著,远近颇诧异。济等恐泄,遂奉帝去竹,遍游蜀中诸胜。登峨嵋,复入黔,遁迹白云山,结庐深谷人迹不到,又时往来广西、云南诸寺。时从臣如史彬、应能、应贤等俱已物故,惟程济与王友德侍。济精术数,数免帝于厄。一日,谓帝曰:『可以归矣!』遂登官府堂,南面跌坐,自白曰:『胡濙名访张猎傝,实为我。』问所欲,帝曰:『愿送骸骨归故土耳。』乘船至京师,寓大兴隆寺。时帝位已三易,朝廷命旧侍吴亮往验。帝曰:『我昔御便殿食子鹅,遗片肉于地,汝伏地添之,今遽忘耶?』亮大哭,复命,归缢死。于是迎帝入大内,称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题曰:『天下大师之墓』。

按,诸外纪但称帝至渝、至峨嵋,不知帝在竹乃数年也。国初,孝廉王以曜作《竹阳纪略》,言帝在竹情事甚详确。又,乡先生王旌有《善庆里山寺怀古诗》,首云『白云护招提,帝子逃禅处』。 旌,明正德间人,贵州牧,尝师事王阳明于龙场驿者,其时去建文未远,又从亡旧臣王友德之后。观其诗,则帝之至竹,益可信矣。全诗见《艺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