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皇家陵园-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西夏皇家陵园-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夏陵,俗称“昊王坟”。传说并非无因,昊王即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所谓“昊王坟”,不过是埋葬西夏历代皇帝的地方,正确的称呼,应是“西夏陵”。据考察,这里有9座皇帝陵园,数十座陪葬墓,其中自然有昊王的一份。而西夏陵每座陵园的陵主是谁,一无明文记载,二无碑碣可考,倒成了个问题。西夏陵每座陵园虽然只剩残迹,仍然可以看出建筑的规模。西夏陵是西夏各族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

西夏皇家陵园-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牛达生

西夏陵坐落在银川西贺兰山下。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名句,早使贺兰山名扬遐迩。相反,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却鲜为人知。然而,西夏陵则是我们今天借以考察西夏文化面貌的一块宝地。

西夏陵,俗称“昊王坟”。银川流传着“昊王疑冢三百六”的传说:在古代,称王西夏的昊王死后,每天有送葬的队伍出兴庆府向西而去,每天在贺兰山下出现一座高大的新坟,这样持续了360天,在贺兰山下竖起了大大小小的360座“昊王坟”。而昊王真坟混杂其中,至今尚无人找到。

70年代以来,经过宁夏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昊王坟”之谜终于揭开。其实,造一座假坟谈何容易!就拿已经发掘的8号陵(因不能确定陵主是谁,在发掘前编的号)来说,仅一条长49米,宽4—8米,深25米的斜坡墓道,就合土方量37万立方,而建成包括地面建筑的一座陵园,需要花多少工?除了童话、传说外,就是今天最现代化的设备,一天也造不出一座陵,何况古代。传说并非无因,昊王即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所谓“昊王坟”,不过是埋葬西夏历代皇帝的地方,正确的称呼,应是“西夏陵”。据考察,这里有9座皇帝陵园,数十座陪葬墓,其中自然有昊王的一份。传说所以产生,不过是因为西夏历史湮没,口碑相传,只知有个昊王,加上自古有疑冢之说,便产生了昊王疑冢的传说。

西夏陵地处贺兰山荒漠地带,北起泉七沟口外,南迄银(川)巴(彦浩特)公路,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与北京明十三陵的规模相仿。整个陵墓,按地形以南向北分为三区,南区二陵,中区四陵,北区三陵。这里没有高大的牌坊,宏伟的殿宇,有的只是荒冢累累,残垣断壁。明代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谣》:“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正是陵区荒凉景象的写照。然而,就是这荒山岗子上的西夏遗迹,向我们揭示了许多文献中得不到的有关西夏的知识。

北京十三陵也好,巩县宋陵也好,每座陵的主人是谁,似乎不是个问题。而西夏陵每座陵园的陵主是谁,一无明文记载,二无碑碣可考,倒成了个问题。西夏立国190年,加上元昊追谥的两代,前后共经历12代。到目前为止,可以确定的是前9代有陵,但何陵是何主,尚有分歧看法。正好《宋史·夏国传》中也记载了他们的陵名,列表如下:

太祖 李继迁 982年——1004年 裕陵

太宗 李德明 1005年——1031年 嘉陵

景宗 李元昊 1032年——1048年 泰陵

毅宗 李谅祚 1049年——1067年 安陵

惠宗 李秉常 1068年——1085年 献陵(www.xing528.com)

崇宗 李乾顺 1086年——1139年 显陵

仁宗 李仁孝 1140年——1193年 寿陵

桓宗 李纯祐 1194年——1205年 庄陵

img宗 李安全 1206年——1210年 康陵

img宗李安全之后,尚有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南平王李睍3代。《宋史》中没有他们的陵名。他们3人在1226年、1227年先后死亡或被杀。此时正值成吉思汗灭亡西夏的最后时刻,蒙古大军兵临贺兰山,被包围中的兴庆府,实际上已失去造陵的可能性。

西夏陵每座陵园虽然只剩残迹,仍然可以看出建筑的规模。大体说来,都是座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的建筑群体,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陵园四角各有角台一座,可能是陵园四界的标志,也是护卫陵园的“岗哨”所在。从南进入陵园,高大的阙台(原来台上有楼)雄踞神道两侧,突出了陵园入口的地位。向里是左右对称的碑亭,这里曾经竖立过重要的汉文和西夏文合壁的碑刻。再向北为陵园的主体神城(有的陵园的神城是双重的,更加宏伟),神城四墙正中辟门,四角都有一座城楼,南面有月城;神城内正中偏西,前面有献殿,是官员祭祀的地方;后为陵台,平面八角,分为5层或7层,高达20米上下,呈宝塔状,形制独特,是陵园中最重要的建筑。明代《嘉靖宁夏新志》说,西夏陵是仿同时代的“宋陵而作”。从总体布局和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来说,确是如此。

创建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原来是一个“不知稼穑,土无五谷”,“逐水草畜牧,无定居”的游牧民族。但是在党项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中,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党项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党项族中,出现诸如西夏陵一样的传统建筑,正是党项族社会变革的反映。然而,在陵园布局和建筑中,诸如陵台不居神城正中,而踞神城西北角;陵台不是方形的或圆形的,而是宝塔形的等等,强烈的反映出西夏文化自身的特点。如果能恢复一座陵园,将阙楼、城楼、碑亭、献殿、陵台等建筑按原样重建起来,然后粉墙涂赭,广植松柏,再现陵园昔日景象,那该多么壮观!

陪葬墓是陵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与皇帝陵园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形制也更为简单。有的由神城、土冢、双碑亭组成,有的由神城、土冢、单碑亭组成,更多的陪葬墓只是一个夯土筑成的土冢。帝陵中陵园入口处的阙楼,神城中的角楼、献殿,陵园四角的角台,还有形制独特的塔式陵台,看来都是皇帝陵园所专有的,陪葬墓是不准用的。帝陵和陪葬墓的差别,陪葬墓自身的差别,突出的反映了西夏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是极有启发的。

西夏陵是西夏各族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这里既可看到汉族文化对西夏的深刻影响,又能看到西夏文化自身的许多特点。西夏陵遗迹对我们认识西夏陵园制度、西夏建筑,乃至西夏社会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