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诏的崛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南诏的崛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前后,今云南洱海地区,包括南诏在内共分布着六个部落集团,即唐初历史上所称的“六诏”。正当六诏社会处于向建立政权阶段前进的突变时刻,其中的蒙舍诏,也就是南诏,是各诏部落中经济和军事力量上最强大的一个。当时南诏的首领是蒙氏第三世独罗,又名细奴逻。当时南诏,在政治上一向是靠拢唐王朝的。到开元末年,南诏终于在唐王朝的积极扶持下,在驱除吐蕃势力的同时,统一了六诏及其他部落,成为唐王朝抗御吐蕃的西南屏障。

南诏的崛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邵献书

唐代,在我国西南以今云南为中心,出现了一个地方政权 ——南诏。这是一个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少数民族在内建立的主要为奴隶制的政权。从它初步建立、崛起、发展到崩溃,先后共253年,历传十三王,基本上与唐王朝相始终。

南诏政权的初步建立,是在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在此前后,今云南洱海地区,包括南诏在内共分布着六个部落集团,即唐初历史上所称的“六诏”。

六诏的“诏”,原来是左氐羌人的语词,是王或首领的意思。他们都属于乌蛮,互相之间又有着姻亲关系。其中的越析诏,又称“磨些诏”,分布在今宾川县境内;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又称“三浪诏”,都在今洱源县及其附近地区;蒙嶲诏和蒙舍诏在今漾彝彝族自治县至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间,因蒙舍诏地处其他五诏之南,所以又称“南诏”。

除六诏外,在今云南洱海地区还有石和诏、石桥诏、白崖(诏)及河蛮等互不统属的乌蛮、白蛮等部落集团;而在以今云南滇池为中心,又有分布很广的“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他们内部也不统一;至于在今云南等边远地区,则有为数更多的各少数民族。

这时,六诏内部生产力已相当发达。他们已能冶铸铁剑,并在剑柄上饰以黄金,还能铸造铁质生产工具;产生了初步的阶级分化。“诏”的权力也出现了。过去只是大家民主公推的首领,现在已在部落中掌握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力,逐步地站到人民之上,甚而用他们个人的称呼 ——“诏”来代表全部落。而且“诏”的职位已经世袭,他们为了便于世袭和财产继承不致旁落或错乱,那种用以确认亲生父子关系的父名、子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即父子连名制也应时而生。当时,各诏之间开始了剧烈兼并,纷纷筑起高峻的城垒,来互相防御,洱海地区已有不少的城丁。

正当六诏社会处于向建立政权阶段前进的突变时刻,其中的蒙舍诏,也就是南诏,是各诏部落中经济和军事力量上最强大的一个。当时南诏的首领是蒙氏第三世独罗,又名细奴逻。相传他曾耕牧筑城于今巍山的巍宝山麓和巄img图山。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细奴逻兼并了位于其东北部的白崖(诏),其地即今弥渡县的红崖,那里分布的是白蛮部落,接着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建立政权,号大蒙国,称奇嘉王,细奴逻就成为南诏的第一任王。

对于这位细奴逻,不少记载给他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外衣。比如兼并白崖(诏)这件事:据说白崖(诏)就是白国,当时的白国主是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张乐尽求),他的祖先就是三国时期的龙佑那,由于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归顺了蜀汉,被赐姓“张”,封为酋长。当年诸葛亮在当地所立的一根铁柱,因年代久远已锈蚀不堪,于是张乐进求就组织人力重新铸造了一根。新铁柱铸成后,张乐进求邀请包括细奴逻在内的各方九位首领,参加他举办的盛大祭祀仪式。这时忽然有一只五色鸟飞到铁柱顶上,停留许久后,又飞到细奴逻的左肩上。参加祭祀的人们觉得奇怪,就告诫细奴逻不要惊动这只鸟。这样,细奴逻吃饭、睡觉都很谨慎,过了18天,五色鸟才飞走了。为此大家都很敬佩细奴逻,张乐进求便要把王位禅让给他。细奴逻再三谦让,并拔剑砍石说:“如果我应当为王,剑砍进这块石头。”他的话音刚落,剑已砍入石头3寸。结果,细奴逻被大家拥戴为王,张乐进求还把女儿也嫁给了他。又如细奴逻称王这件事:相传佛国观音菩萨曾化身到细奴逻家乞食,由于一再受到细奴逻一家的款待,而别的首领等都是愚顽不可教化,所以观音不仅为当地人民除去了恶鬼罗刹,而且还让细奴逻称王。

就在南诏兼并白崖(诏)、自立为王,企图进一步扩张的时候,唐王朝继隋王朝之后,也开始进入云南洱海地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不断派遣军队,对云南各少数民族,包括洱海地区在内的各部落进行招抚,并设置州县,如在洱海地区开设姚州都督府,初步恢复了汉晋时期中央王朝在今云南设置郡县的规模。可是,当时洱海地区的情况是复杂的,六诏等部落都具有一定的力量,唐王朝一时鞭长莫及。正当唐王朝还不能够对洱海地区各个部落进行有效控制的时候,这时我国西南另一个奴隶制地方政权——吐蕃,已统一了今青藏高原各部。在西北,吐蕃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均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在西南,吐蕃先后占领或与唐王朝争夺今四川西部以至云南洱海的一些地区。(www.xing528.com)

面临这些情况,从唐王朝的主观愿望来说,在西南是很想立即把洱海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但洱海地区的各个部落,凭着各自的一定力量,利用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矛盾,往来于两强之间,以取得自己的独立活动。这样,形势迫使唐王朝在对洱海地区加强军政措施的同时,有必要在当地扶植一个“效命”、“输忠”于自己的部落首领,通过他来统一洱海地区,并利用他来对抗吐蕃。

当时南诏,在政治上一向是靠拢唐王朝的。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细奴逻曾派遣他的儿子逻盛去长安(今西安市),唐廷授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后来,历经逻盛、盛罗皮,到南诏第四任王皮逻阁时,于开元(公元713到741年)初年,兼并了南诏附近的蒙嶲诏,势力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各诏。于是唐王朝选中了南诏为其“效命”、“输忠”的对象,授皮逻阁以特进的官阶(正二品),封“台登郡王”,后来又封“越国公”,赐名“蒙归义”,还任命他的儿子阁罗凤为爪阳州(原蒙嶲诏地)刺史,并派人与南诏一起,共同策划收复洱海地区。

在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南诏王皮逻阁父子于开元后期,兼并了石和诏和石桥诏的土地(约在今大理市旧凤仪县城西和苍山南端);夺太和城(今大理市旧县城南太和村西),占大厘城(今大理市喜洲),筑龙口城(今大理市下关),全部取得了原河蛮的旧地;又削平了三浪诏,击败越析诏,完全占领了这些诏的土地。到开元末年,南诏终于在唐王朝的积极扶持下,在驱除吐蕃势力的同时,统一了六诏及其他部落,成为唐王朝抗御吐蕃的西南屏障。

长时期来,云南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火烧松明楼”的传说,指的就是皮逻阁父子统一六诏的事情:据说当年皮逻阁为了兼并其他五诏,曾事先命人在今大理市,用易燃的松树枝兴建了一座高大的松明楼。楼建成后,派人通知五诏诏主说:六月二十四日是星回节,应该一起来祭祖,如果哪一诏诏主不遵命前来,就要治罪。除越析诏诏主因路途遥远未能前来外,其他四诏诏主都应召而到。其中的邆赕诏诏主妻子慈善夫人开始时劝丈夫不要去,但诏主不听劝阻,结果还是赴约了。临行,慈善夫人在丈夫的手臂上戴了一个铁镯。六月二十四日,各诏诏主在松明楼上祭祖饮酒,而皮逻阁乘大家忘情狂饮的时候,借故溜下了楼,命人点火烧楼。霎时间,大火接天,浓烟蔽日,四位诏主活活被烧死。就这样,皮逻阁统一了六诏。

然而,这个传说还没有完。相传四位诏主的妻室前去认尸,其中只有慈善夫人认出了她丈夫的尸骨,因为邆赕诏诏主的手臂上戴有一个铁镯。后来皮逻阁羡慕慈善夫人的美丽,强迫她嫁给他。慈善夫人据守邓川城(在今洱源县)奋力抵抗,不幸食尽投洱海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聪明、坚贞的夫人,称她据守的城为“德源城”,并为她建了一座“柏节祠”,尊她为“柏节圣妃”,还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晚上点着红彤彤的明晃火把,绕城在田野里游行。据说这也就是今天彝语支等各族火把节的由来。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进一步巩固了南诏在洱海地区的统治地位,这一年,通常被认为是南诏地方政权正式建立的时间。

第二年,皮逻阁由今巍山迁治太和城。不久,在天宝(公元742至756年)初年,皮逻阁和后来继位的南诏第五任王阁罗凤,又在唐王朝支持下,利用云南以滇池为中心爨氏内部的矛盾,逐步兼并了东爨西爨,作为一个较强大的地方政权,继吐蕃之后崛起于我国的西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