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字碑》契丹小字的破译: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无字碑》契丹小字的破译: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陵前有特意给武则天立的《无字碑》。现在不仅弄清楚了碑上的文字是契丹小字,而且大部分已被解读。先创制的那种不拼音,称契丹大字;后创制的那种已初步拼音,称契丹小字。《行记》虽刻在《无字碑》上,但世无识者。因为《行记》中的汉字是108个,除去附加的“右译前言”4字还有104个,而契丹小字只有96个,两者字数不统一。希望有更多的人为契丹字的研究而努力,彻底解开这个“世界之谜”。

《无字碑》契丹小字的破译: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刘凤翥

西安古称长安,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故都。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是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去西安旅游的人往往去乾县参观唐乾陵

唐乾陵是唐高宗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前有特意给武则天立的《无字碑》。碑上为什么不刻字呢?据说,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言,她的功过由后人评说。

从宋、金至明、清,《无字碑》的前后左右已刻满了字,内容多为游乾陵的感想,很少有评价武则天是非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或《行记》)。

《行记》是用一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合刻的。汉字为“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以疆场无事,猎于梁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像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醴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右译前言。”从明代至现代,不仅无人认识《行记》上的那种古民族文字,甚至连它是什么民族的文字也不知道,往往根据金代的年号而误认为是女真文字。明代大金石学家赵崡说:“一字不能辨”。当代古文字大师郭沫若也说:“没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现在不仅弄清楚了碑上的文字是契丹小字,而且大部分已被解读。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名,又是由该民族建立的朝代名。契丹朝又称辽朝,它几乎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形成祖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朝。契丹朝对人们并不陌生,杨家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杨家将们所打的萧太后那一国就是契丹朝。契丹文字就是萧太后她们用的文字。

文字是民族文明充分发展的象征。契丹建国之初,根据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需要,曾先后创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先创制的那种不拼音,称契丹大字;后创制的那种已初步拼音,称契丹小字。两种契丹文字不仅通行于辽代,金代前半期也曾使用过。两种契丹文字的命运如同世界其它古民族文字的命运一样,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契丹文早在元代就逐渐不被人识。用这种文字写的书也没有留传下来。《行记》虽刻在《无字碑》上,但世无识者。

本世纪20年代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绝世600余年之久的两种契丹文字的碑刻陆续出土。但最初谁也不认得这种文字,那怕认识一个字也如同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恒星一样。所以,这种文字曾被日本学者称为“20世纪之谜”。(www.xing528.com)

解读契丹文字虽然难,但是一旦攻克它,将对我国北方民族历史和语言的研究有重大突破,使一些诸如族源等问题的重大历史课题获得解决。因此,50多年以来,国内外的一些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夜以继日地从事解读工作,化了不少心血,历尽了艰辛。然而真正有所突破,还是最近几年的事。这一“世界之谜”究竟是怎样破译的呢?

解读任何一种死文字都要寻找解读条件。最理想的条件是尚识这种文字与该种死文字对译的双语言铭文。在缺少双语言铭文的情况下,解读湮没已久的文字是非常困难的,有时仿佛是不可能的。出土的契丹小字资料虽然很多,然而有汉文对译的只有《行记》和《许王墓志志盖》。而后者仅有“掩闭日甘露降”6个契丹小字,字数太少,而且还不是常用字,不利于打开局面。真正有用的还是《行记》。

《行记》的汉文部分的最后4字为“右译前言”,这是题写者唯恐后人不了解它是译的前面的契丹字而加的说明。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右面的汉字为翻译的前面的契丹字。这就使学者们找到了解读契丹小字的条件,如同拿到了打开“世界之谜”大门的钥匙。

然而,拿到钥匙并不等于会开锁,更不等于开了锁。因为《行记》中的汉字是108个,除去附加的“右译前言”4字还有104个,而契丹小字只有96个,两者字数不统一。还有两者的语法不一样,语序也不一样。如果把契丹字按着汉文顺序逐字相配硬译,不仅不能发音,肯定连字义也不对。最后剩下6个汉字分给谁?这种“乱点鸳鸯谱”的释法,前人已经验过,都失败了。

学者们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了教训和启发,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进一步缩小解读范围。他们注意到《行记》汉文最后部分”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等字字体很小,而契丹文的最后部分字体也较小,初步断定这两部分是互相对译的。他们先把解读工作限制在这个范围,目标小了很多。然而,学者们仍然囿于汉文的顺序,长期打不开局面。

后来契丹字中的“主”字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这个字在其它契丹小字资料中曾被早期的契丹文字研究者们释为“皇帝”的“皇”,后经反复验证,证明寓意为“皇”的释法是站得住的。至于其发音,虽然有的学者认为发音为“可汗”的“可”,但没有得到验证。这个寓意为“皇”的契丹小字应当是翻译的《行记》汉文最后部分那段字体较小的文字中的一个字,但那段文字中并没有“皇”字,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号,研究者天天念“皇”字,念着念着,忽然有一天脑子中闪出“皇=huang,huang=黄”。于是立即想到那段汉字中的人名“黄应期”。因为契丹小字是拼音文字,它还如同huang一样,都能发出“皇”、“黄”的音。所以初步判断:契丹语中“皇帝”可能是汉语借词,寓意为“皇帝”的契丹小字“主主”可能发音为“皇帝”而不是“可汗”,从而认为“主”也可能音译姓氏“黄”。“黄”字定了之后,人名“黄应期”必为主imgimgimg。黄应期的官职是“尚书职方郎中”6个字,再在契丹文黄应期上面截取6个字,假设它们是“尚书职方郎中”。这样就通过黄应期这个人名及其官职打开了一个缺口,利用这些符号再进一步解读《行记》中的其它地名和官名,终于认出了“经略”、“梁山”、“唐乾陵”等字。再利用这些已知成果对其它契丹小字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终于解读出300多个单词,使140多个发音符号能够发音,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巨大突破。

然而,还有近300个发音符号不能发音,契丹本民族语词也大部还没有解读。这是说的契丹小字,至于契丹大字的研究更薄弱。希望有更多的人为契丹字的研究而努力,彻底解开这个“世界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