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色彩简史:明末清初服装色彩揭秘

中国色彩简史:明末清初服装色彩揭秘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末清初有关服装色彩方面的资料不多,仅李渔的《闲情偶寄》提供了一些信息,颇为珍贵。清敷彩团花漳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文一品官补子 采自《中国历代服饰》李渔说,“并非有意而然,不过人情好胜,一家浓似一家,一日深于一日”,道出了明末清初服装色彩因“人情好胜”而变。李渔已经体察到了服装色彩的消费者个性特点和递变中的色彩流行趋势,以及现代时髦语曰“流行色”。

中国色彩简史:明末清初服装色彩揭秘

明末清初有关服装色彩方面的资料不多,仅李渔(1611—1680)的《闲情偶寄》提供了一些信息,颇为珍贵。李渔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浙江兰溪人,科举累遭失败,终身未仕。为了生计,他从事卖文演戏、设计、印书等职业。家设戏班,往来各地,为达官贵人家演出。他的《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关于戏剧艺术生活设计的笔记体著作,其中的“声容部”有部分关于服装色彩的记述:

记予儿时所见,女子之少者,尚银红桃红,稍长者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变紫,蓝变石青。迨鼎革以后,则石青与紫皆罕见,无论少长男妇,皆衣青矣。可谓“齐变至鲁,鲁变至道”,变之至善而无可复加矣。其递变至此也,并非有意而然,不过人情好胜,一家浓似一家,一日深于一日。不知不觉,遂趋到尽头处耳。

李渔孩提时代对服装喜好而察言观色,记从“儿时所见”,发现少女时期对衣着色彩的爱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衣着色彩喜好存在一定规律。入清,已是38岁壮年文士,直至写《闲情偶寄》,凡几十年,阅尽人间衣着之变。

清敷彩团花漳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文一品官补子
采自《中国历代服饰》

李渔说,“并非有意而然,不过人情好胜,一家浓似一家,一日深于一日”,道出了明末清初服装色彩因“人情好胜”而变。什么叫“人情好胜”?就是消费者各自对色彩的追求变异互比,讲究新意。色彩由浅到深、由暖到冷,自然地在一定的时尚意识支配下变。

衣着色彩渐变、多变,说明衣料提供颇顺应时人消费心理。生产纺织品的行业能度势迎合,抑或参与了服饰色彩时变之局。李渔经历了明代最后一段时间,其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服饰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已挣脱了政治与礼教的压抑,而相对自由发展。李渔已经体察到了服装色彩的消费者个性特点和递变中的色彩流行趋势,以及现代时髦语曰“流行色”。

他还说:(衣服)“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

文中提出“违时失尚”问题,即不主张衣服的色彩不合时宜,要适时随流,具体指出浅淡者合宜,使我们看到清朝初年服装色彩已相当有自由度了,自由变换服色已成了时尚,李渔将它作时尚问题来讨论。他说的“浅淡之合宜”,亦即眼下尚浅淡色,这是他对“时尚”之具体色彩的明度问题的看法。这浅淡,是为雅致不刺眼夺目的色彩,正是士大夫雅适情怀的感情色彩,红紫深艳具繁华绚丽之貌,其色彩本身并无不是。李渔大约已看到了这些浓艳重色露头,说不定会“流行”起来成为另一时尚的服色风景

人对色彩的要求、喜厌,正是人的性情、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淡雅、艳丽,情调不同,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若惟浅淡为“尚”,准备“尚”到何年何月?大千世界,色彩绘呈,衣着色彩尤其丰富。“清一色”终难以为继,人各有爱,人各有情,让艳雅、浓淡去各领风骚。除了各有所钟爱,人往往会“跟”,跟着别人的服饰色彩走。作为服饰设计者,对一些暂时“不入调”的异种色彩,往往捕捉到下一届流行的“色魂”。

“声容”部分之“云肩”(披在肩上的一种防护性衣饰品),十分精到地剖析了其色彩地位:

但须与衣同色,近观则有,远观若无,斯为得体。即使难于一色,亦须不甚相悬。若衣色极深,而云肩极浅;或衣色极浅,而云肩极深,则是身首判然(分明)。虽曰相连,实同异处,此最不相宜之事也。予又谓云肩之色,不惟与衣相同,更须里外合一。如外色是青,则夹里之色亦当用青;外色是蓝,则夹里之色亦当用蓝。何也?此物在肩,不能时时服贴,稍遇风飘,则夹里向外,犹如飓吹残叶,风卷败荷,美人之身不能不现历乱萧条之象矣。(www.xing528.com)

上述这段文字,细致形象地说出了衣着色彩对人体形象的重要性,但求得体完美,必须注重色彩的服饰功能。

清云肩
洛阳老龙门农家博物馆藏

李渔认为:“二八佳人,如欲华美其制则青上洒线,青上堆花,较之他色更显。反复求之,衣色之妙,未有过于此者。”

李渔说:“吴门新式,又有所谓‘月华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月之现光华也,予独怪而不取。”

李渔从事戏剧创作,十分重视戏装,由戏装推而广之,对民间穿着关注,并有独到见地。所说“月华裙”“一裥五色”“新式”,均是当时(顺治、康熙年间)的“时装”讯息。物产富足、商业发达的苏州,在当时是国内引导服饰新潮流的城市之一。繁华之乡,有的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穿戴时髦恐怕不仅是她们,还有更多的女性追求。“吴门新式”四字明白地表达了清初苏州妇女穿着活跃、求变喜新的情态,“月华裙”则闪耀出时代之光华。

“月华裙”一褶显出五色,尤可研究。五色之绸或布,是拼接而成一褶幅,还是一幅料子印或织成五色?清初染色工艺尚难达到一块料五色水平,但拼接或色织彩条工艺不成问题,甚至可以说得心应手。那么通过缝制工艺,特意将五色条幅隐于裥褶之中,待走步摆动时显露美丽如皎月般的光华,自然人皆好之。虽然在当时不可能大批量生产服装,但时新款式会被裁缝们传习,“吴门新式”“月华裙”不啻是研究中国服装史和“流行色”问题的重要资料。

对于“月华裙”,李渔有他的看法,“独怪而不取”,这不免对服装时新动态有点责难。不过他认为服饰变化是客观规律。他在《闲情偶寄》“声容”部分这样写道,“迩来衣服之好尚,有大胜古昔,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肯定了变是有道理的,今天的服装可以“大胜古昔”,这是“不移之法”。李渔还说:

在青之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数,但就妇人所宜者而论,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其面亦不觉其黑,此其宜于貌者也;年少者衣之,其年愈少,年老者衣之,其年亦不觉甚老,此其宜于岁者也;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等,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亦未尝失其富贵之本来,此宜其分者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真是至理名言。青色,它不娇艳,沉着、文静、朴素、明净,但“青一色”不足为训。

清月华裙
中国丝绸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