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朔城历史》书籍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朔城历史》书籍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公元907—1368年期间,是我国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到元朝灭亡,共460多年。后唐同光元年李存勖称帝,建后唐,灭后梁。设在内蒙古金河县的振武军被契丹占领,徙治于朔州。李嗣源生于应州,因此,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在应州置彰国军。宋宣和五年,辽曾将朔州改为中庆府,旋即归宋。西京路下辖的朔州为节镇州,与府为同一级别。元代,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路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1领司8州。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朔城历史》书籍

从公元907—1368年期间,是我国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到元朝灭亡,共460多年。其时,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先后与两宋(北宋、南宋)并立,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元蒙大帝国。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这一时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五代初,其行政区划,基本上仍然沿用唐末旧制。在今朔地,有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朔州(今朔城区,平鲁隶属之)。

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称帝,建后唐,灭后梁。设在内蒙古金河县的振武军被契丹占领,徙治于朔州。朔州置振武军后,马邑亦置兴唐军。李嗣源生于应州,因此,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在应州置彰国军。同年,于兴唐军置寰州,治所寰清县(兴唐军、寰州、寰清县均在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兴唐军、寰州隶属于彰国军。

后唐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建后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遂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朔州、寰州均在其中。

辽代,全国设置五个道,其中西京道设在大同,下辖大同府、朔州、应州。

西京道所辖的州分为两个级别,有县级州、有节度使州。节度州与府为同一级别,其时的朔州为节度州。(www.xing528.com)

朔州顺义军,治鄯阳(辽改善作鄯,在今朔城区,包括平鲁区),统3县1州:鄯阳、马邑、宁远(今五寨东北,朔城区西40公里);武州宣威军,治神武(今五寨县大武州村),领神武1县。宋宣和五年(1123),辽曾将朔州改为中庆府,旋即归宋。

北宋时代,宋辽以雁门关为界。朔州地处雁门关北,为辽国地界。只是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今大同市),云中、武(今五寨北大武州村)、应、朔、蔚(今河北蔚县)、奉圣(河北今新保安镇)、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儒(今宁夏永宁县)、妫(今北京延庆县)等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武、应、朔、蔚诸州一度归宋,宋在朔州置朔宁府。后因金人失约,旋为金人所取。

金代,金灭北宋后,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朔地归西京路所辖。其时,西京路辖2府(大同府和德兴府)、7节镇州、8刺史州、39县。

西京路下辖的朔州为节镇州,与府为同一级别。朔州,顺义军节度使,治鄯阳(今朔城区,包括平鲁区),属县有鄯阳、马邑(贞祐二年升马邑县为固州)、广武(今山阴县旧广武村,贞祐三年割广武县归代州)3县。

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路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1领司8州。1领司是录事司,设在大同,朔为八州中之一,朔州属县有鄯阳、马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