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朔境在《朔城历史》中详细展现

抗日战争时期的朔境在《朔城历史》中详细展现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月28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朔县九二八惨案”。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军统治区逐渐缩小。日本侵略军进犯山西之后,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山西省实行分区联系制。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出发,给予积极支持配合。中共晋绥边地委积极采取行动,摧毁了朔县阎锡山政府和地方武装。事后,中央从抗日大局出发,决定晋西南的新军撤到晋西北。抗日战争胜利后,阎日伪合流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

抗日战争时期的朔境在《朔城历史》中详细展现

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9月9日,日军突破天镇盘山晋军防线侵入山西,雁北各县相继沦陷。9月28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朔县九二八惨案”。10月15日,侵华日军将山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朔县等雁北13县,从山西省分割出去,组成晋北自治区,成立晋北自治政府,归张家口蒙疆联合委员会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9月1日,日军经过精心策划,将蒙疆联合委员会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遂改称晋北政厅。民国三十二年(1943),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又将晋北政厅改为大同省公署。侵华日军在朔县县城设立县公署,县城附近和各据点设立了大村公所,实行殖民奴化统治。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军统治区逐渐缩小。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日政权彻底解体。

日本侵略军进犯山西之后,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山西省实行分区联系制。全省划分为7个政治区(行政区),作为省、县间的联系机构。朔县属于第二行政区,公署驻岢岚。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二专署专员杨集贤根据阎锡山的旨意,先后向朔县等县委任县长,并命其所带人员到中共八路军开辟创建的根据地内组织国民党县政府。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出发,给予积极支持配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阎锡山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并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底发动“晋西事变”。中共晋绥边地委积极采取行动,摧毁了朔县阎锡山政府和地方武装。事后,中央从抗日大局出发,决定晋西南的新军撤到晋西北。次年初,八路军和晋西南区党委也撤到晋西北。经双方商谈,以汾(阳)离(石)公路为界划定双方的“吃粮区”,路南为晋绥军的驻防区,路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驻防区。从此,阎锡山的军队和政府人员全部撤离晋西北,结束了朔州国共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

“晋西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肩负拯救中华民族的重任,在朔境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以北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以东的朔县东部地区为东雁北。民国二十六年(1937)底,属晋察冀区,由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后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2月,晋察冀区为边区政府的直辖区,下设6个专署。9月,成立朔县路东办事处,辖80多个村庄。10月,山阴、朔县临近地区成立山朔县。民国三十年(1941),又把临时性的路东办事处改为朔县县佐公署,下辖两个区。以大莲花村为界,大莲花及以西地区为五区,以东为六区。同年12月,撤销路东朔县县佐公署,将其所属村庄划归崞县,组成崞朔县。(www.xing528.com)

同蒲铁路以西朔县大部为西雁北。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西雁北属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晋绥边区,政权机关是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当年1月,朔县西山成立抗日民主政府。3月,将朔县、平鲁两县间交叉分布的村庄互相调整,划为4个区。一区区公所驻打草坪,辖54个村,二区驻下水头,辖49个村,三区驻大虫窝,辖80个村,四区驻上木角,辖65个村。次年8月,改为晋西北行政公署,朔县属二专署,山(阴)朔(县)属十一专署(后改为五专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8月,中共中央成立晋绥分局。10月,晋西北临时参议会统一了晋西北和绥蒙地区中共的领导,行政区做了新的调整。朔县划归五专署,五专署委托绥察行署代管。次年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改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8月,晋绥边区行政区划再做调整,朔县、山朔等县属晋绥边区五专署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19日,晋绥边区决定,绥蒙区设绥蒙政府,吕梁区和雁门区设行署。雁门行署五专区辖朔县、山朔等5县。次年3月,撤销雁门行署,朔县、山朔县恢复战前区划。6月,晋绥边区共辖完整县31个,包括朔县等4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阎日伪合流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朔县等县城被阎军抢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