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DCM设计:丰富而多样化的建筑创作手法

DCM设计:丰富而多样化的建筑创作手法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成立至今,DCM的作品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与社会发展、文化转变、设计工具进步、全球化进程等外界因素息息相关。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DCM给予不同的关注。这个时期,DCM的建筑创作手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对原有设计手法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面对不同地区的场地环境的需要、工程技术的差异、设计速度的要求,DCM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应对方式。

DCM设计:丰富而多样化的建筑创作手法

自成立至今,DCM的作品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与社会发展、文化转变、设计工具进步、全球化进程等外界因素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DCM对建筑创作的实践、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与建筑间关系的探索是他们作品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

DCM初期的作品就呈现出对建筑和城市的双重思考。丹顿和廓克先生都学习过城市和区域规划课程,其思想受著作《美国大城市生与死》的影响[2]。1976年,DCM赢得了墨尔本城市广场项目,由于政府要求尽量减小公共活动空间,DCM前所未有地将电子屏幕作为设计要素引入其中,并邀请艺术家在广场内创作了一个抽象雕塑,这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这是DCM对城市问题实践的重要起点,它也成就了DCM从规划角度思考建筑的设计方式。

图1.约翰·丹顿,白瑞·马修,比尔·廓克

(www.xing528.com)

图2.墨尔本城市广场

进入20世纪80年代,DCM的作品呈现出类型学的特征,这与当时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无关联。它们的作品运用特定的建筑语言,如院落、广场或柱廊等元素来处理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建筑单体的处理上强调正交关系,并趋向于抽象的立方体形式。另外,DCM关注建筑带给人们在城市中的感受,如在考斯林大街101号项目中,他们反复推敲摩天楼如何与城市结构相结合,并仔细考究建筑细部对原有环境的影响。80年代末,DCM在设计手法上逐渐进入对形式和形式之间关系的探索。90年代,DCM的作品表现出解构主义的特征。他们将城市肌理中的网格转化为框架,并将立方体单元穿插其中,以此表达建筑的解体与重构。这种手法被建筑评论家贝克(Haig Beck)称为“元素的组装” (assemble of elements)[3] 。但不同于一般的解构主义,DCM的作品更加关注材料和建造。

从90年代后期开始,DCM的设计项目逐渐出现在世界各地。他们不局限于建筑创造中的突破,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也投入了更大的精力。随着新千年的到来,DCM对建筑和城市的理论及方法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他们将建筑视为三维的、物质的代表,是城市发展系统中的组成单元,不夸大建筑的影响,也不否定建筑对城市生活的积极作用[4]。DCM将当代城市中争相建造高层与浮夸形式的建筑视为一种投机行为[2],主张在平凡的基础上创造不平凡的建筑。这种观点与当下许多建筑师对形式的过度追求形成了一种对抗。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DCM给予不同的关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DCM更加关注城市如何为其居民提供就业和得到尊重的机会;而在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活质量成为DCM关注的焦点。另外,DCM思考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他们强调城市的发展在于更新而非无限度地蔓延,并通过建筑作品中技术的运用,回应当下可持续的发展需求[2]。这个时期,DCM的建筑创作手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对原有设计手法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面对不同地区的场地环境的需要、工程技术的差异、设计速度的要求,DCM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应对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