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工程建设与管理: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与发展

图书馆工程建设与管理: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与发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理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倒逼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图书馆必然要体现科技化与智能化。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规划设计图书馆建筑时,应当做好图书馆仍会不断改变的准备,未来随时都有可能针对用户的最新需求变化,对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重新构想与重新规划。

图书馆工程建设与管理: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与发展

(一)技术不再是目的

图书馆建筑追求的是生态技术的合理应用,探索的是技术和建筑完美结合的生态美学,所以技术不再是目的。因为生态美学的追求与呈现不依靠技术的大量堆积,也不依靠高科技的炫耀。图书馆建筑的技术运用,必须综合考虑其社会性、经济性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多标准的综合判断,要以更宽广、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生态建筑这个主题,体现合理性和适切性,因而要尽可能地避免局部的、单层次与单领域的、生态一方而又危害另一方的所谓“生态建筑”。图书馆建筑需让技术谦和地与建筑语言相结合,从而形成新世纪的生态美学。正如吴建中所述,第三代图书馆超越书、超越传统图书馆,注重生态环境,并将生态技术有机地融合进了各种服务功能之中。

(二)“互联网+”与图书馆建筑

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互联网+”不但渗透到了社会各个行业,而且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成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新动力。简单理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图书馆”就是将互联网与图书馆深度融合,通过这种深度融合突破图书馆行业的发展瓶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与新理念,从而推进这一行业的创新、转型与提升。“互联网+”倒逼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图书馆必然要体现科技化与智能化。(www.xing528.com)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建筑应拥有更多知识交流共同体的功能设计与空间布局。知识交流共同体是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构建的一个目标,它是“参与的、分享的、学习的”,由一定的人(读者)在一定的空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知识所组成,为知识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4]。《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2015)规定:“图书馆应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宜与电子信息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等设施统一设计”,“设置局域无线网络,增加了信息点,可以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和后备,给读者及工作人员创造更为便利的上网条件”。“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设计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大屏幕演示的建筑并配备相关设备,图书馆内部设立主机房,各功能用房设立必备的专用机房。此外,一些图书馆的家具设计也应该加入网络布线、计算机及现代通信设施、电源插座等配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张甲曾在主题演讲中深入阐述了“图书馆科技、家具和空间规划的转变”,聚焦如何在图书馆空间和家具设计中融入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多媒体设备等新兴科技。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规划设计图书馆建筑时,应当做好图书馆仍会不断改变的准备,未来随时都有可能针对用户的最新需求变化,对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重新构想与重新规划。

生态美学视野中图书馆建筑呈现出的新特征,包括突破传统的文化服务,注重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注重设计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建筑造型和突显图书馆的场所精神——人文价值,以及设置各种类型的文化空间;与“互联网+”融合实现智能化和科技化等。这些都呼应了当今人们文化需求和追求的新变。这些新变与生态美学理念一致,强调人-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共生,朝向对人的终极关怀。在这种理念下建设充满科学性、合理性、和谐性、舒适性的图书馆的整个建筑环境生态场,必将有助于实现现代读者主体潜能的自由发展、各种强大功能的叠加和相辅相成的新兴技术融合,图书馆建筑将会呈现舒适、高效而又富有活力的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