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丰富实践活动促进隐性知识习得

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丰富实践活动促进隐性知识习得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必须注重具有“生动”形式的教学,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等。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传统美德内容的认识,将生硬的知识转化为与自身道德修养,品质发展相关的行为规范,将传统美德教育生动化、具体化地表现出来。[7]社会化、内化、先外化后内化是个人隐性知识习得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丰富实践活动促进隐性知识习得

本研究试图通过探析愉悦体验下开展的内在驱动和作用过程为新时代传统美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引。

我国现行的实践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教育的地位远低于课堂教学,这是造成传统美德生硬输入式教学的重要原因。新时代传统美德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对美德知识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深奥的知识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隐性的认识信念、精神境界、学习技巧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们对新时代传统美德道德教育内容的理解,将古代流传下来的美德范例转化成现今通俗易懂的学习材料。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必须注重具有“生动”形式的教学,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等。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传统美德内容的认识,将生硬的知识转化为与自身道德修养品质发展相关的行为规范,将传统美德教育生动化、具体化地表现出来。重视这些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用与检验显性知识,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隐性知识(石中英,2001)。[6]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现行的实践教育因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只促进学生理解和简单应用课堂所学的显性知识的功能,无法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体验性质的活动才能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7](www.xing528.com)

社会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内化(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先外化后内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人隐性知识习得的重要路径。在先外化后内化路径中,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美德PIC-SRO模式即多元—融合—愉悦—可持续—研究—产出模式中的融合是将知识多元融合的模式。多元融合是大学生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持续研究则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最后的研究和产出则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过程,所以整个教育模式对应着隐性知识的三条学习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