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国际研究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国际研究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校实行的“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科研项目评价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评价程序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过程动态监控失位或缺位状况普遍存在。各科研评价机构对科研项目过程监督采取委托管理模式,委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行使监督管理权,仅在课题负责人逾期不结项情况下,会对课题负责人所在管理单位给予相应处罚。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国际研究

我国高校实行的“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科研项目评价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评价程序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过程动态监控失位或缺位状况普遍存在。我国科研项目评价重在“开始前”的事前评价和“结束”的完成评价,过程评价不力,追踪评价缺失。尤其是针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在专业评价机构的各类科研项目管理规范中,多是零星地涉及项目过程管理流程,欠缺具体的项目过程管理规章制度。各科研评价机构对科研项目过程监督采取委托管理模式,委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行使监督管理权,仅在课题负责人逾期不结项情况下,会对课题负责人所在管理单位给予相应处罚。而在高校层面鲜少会采取完整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模式,具体实施均由各项目课题组自行安排,待项目完成后,由课题负责人通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向申请单位提出结题或验收申请报告。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结题直至成果鉴定均缺乏足够的监督和动态跟踪评价。对科研项目实施重视不足间接造成了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到各科研项目负责人“重立项、轻管理”“立项结题两头热,研究过程中间冷”的心态。

在我国科研评价实践蓬勃发展的同时,评价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还未完全脱离全盘引进和照搬照抄的原始阶段。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逐渐落后于现有科研创新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未能完全达到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约束和激励的目标。例如,完成评价过分注重形式和数量而忽视科研质量。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在鉴定科研成果价值时,看重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排名先后等,不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评价覆盖范围狭窄,没有测度到学术水平、创新贡献、前沿引领等诸多方面。同时,科研唯数字化倾向明显,定量评价指标权重大于定性评价指标,对质量指标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依据,论文、著作数量成为评价达标的重要参考物。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术界对学术素养的忽视,科研风气日趋“浮躁化”“功利化”,诱使高校科研人员追求耗时短、见效快、成果多的项目,放弃攻克有难度、高尖端的项目。此外,相较于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科研评价对于应用性成果重视不足,忽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削弱高校对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最终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拉动作用偏弱。[5](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