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昭文君改相吕仓保位,引民怨,战国策

昭文君改相吕仓保位,引民怨,战国策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周文君以吕仓代替了工师藉的相位,引起国人不满。于是吕仓派说客游说周文君,保住了相位。周文君1免工师藉2,相吕仓3,国人不说4也。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在位期间于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议,确定了晋、楚的霸主地位。译文周昭文君罢免了工师藉的相国之位,任命吕仓为相,国人不高兴。昭文君非常担忧。

昭文君改相吕仓保位,引民怨,战国策

导读

周文君以吕仓代替了工师藉的相位,引起国人不满。于是吕仓派说客游说周文君,保住了相位。文中说客先抛出了一个十分投合周君心理的命题,然后通过几个事例作正反论证,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另类解读的基础上归纳出貌似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使昏庸的周君轻易就范。文章彰显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超强的诡辩艺术。取其文可,取其意不可。

周文君1免工师藉2,相吕仓3,国人不说4也。君有闵闵之心5。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6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7释相为司空8,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9,女闾10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11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注释(www.xing528.com)

1周文君:周昭文君。东周国惠公的儿子,一说孙子。2工师藉:工师,姓氏;藉,名。事迹不详。3吕仓:人名,事迹不详。4说:通“悦”,高兴。5闵闵之心:担忧之心。6宋君:指宋平公。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在位期间于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议,确定了晋、楚的霸主地位。7子罕: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姓乐,名喜,宋平公时任司空。8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的官职。9七市:指后宫服夫人之服者有七位,形容内宠多。一说七个集市,恐非。10女闾:犹“女旅”,即女倡一类。11三归:指管仲娶了三位女子。一说为藏敛财货的地方。一说为台名。

译文

周昭文君罢免了工师藉的相国之位,任命吕仓为相,国人不高兴。昭文君非常担忧。有人对周昭文君说:“一个国家必定会有人批评、有人赞誉。忠臣让自己受到批评,让国君受到赞誉。春秋时期宋平公剥夺百姓的农作时间来为自己建造楼台,百姓们都非议他,没有忠臣来为他掩盖过错。子罕就辞去相国的职位来担任司空,百姓们都批评子罕从而称赞国君。齐桓公在宫中拥有众多内宠,女倡就有七百人,百姓们都批评他。管仲就故意娶了三位夫人,来掩盖齐桓公的过错,这难道不是自己甘愿受百姓的非议吗?《春秋》中记载大臣杀害国君的事情就有一百多起,都是大臣得到了百姓赞誉而造成的。因此,大臣得到赞誉,对于国家来讲并非好事。所以说聚集民众多了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积累民心多了就会形成高山一样的威势。”周昭文君便没有免去吕仓的相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