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朝史:马可·波罗游记与青少年

元朝史:马可·波罗游记与青少年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广为流传。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在《马可·波罗游记》出现以前,在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

元朝史:马可·波罗游记与青少年

柏杨先生曾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过:“马可·波罗如果不是这本书,他已与草木同朽。这本游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词句一样。欧洲探险家也相信向西方一直航行,一定可以到达遍地黄金的大汗的国土,受这本书的诱惑很大。”

马可·波罗如果生在现代,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导游,他没有把欧洲人带到中国,欧洲人却拿着他记述的有些混乱的“导游全书”,误打误撞闯入了资本主义。欧洲人手捧他的类似于科幻小说的游记,于懵懵懂懂中跨进了近代的门槛

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街道上和运河上。估计杭州所有的桥,有一万二千座之多……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宽四十步,从城的这一端直通到城的那一端。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是交易日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写,超乎了当时欧洲人的想象。马可·波罗进入当时的杭州,就如同最不发达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偶尔置身于华尔街,那种超乎想象的繁华,那种跨越时空的距离,让他窒息,而他的描述更让当时的欧洲人依稀看到了伊甸园的影子。

更何况,当时元朝的信仰自由政策,让因为宗教信仰而残杀的欧洲人更加确信,那就是上帝的国度,因为除了上帝,他们无法想象有谁能建立一个有着如此宽容度的国家。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阴沟纵横,使雨水得以流入运河。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

在丝绸一直到19世纪还很珍贵的欧洲,马可·波罗这样的描述,要么会让人因为羡慕而发疯,要么会让人因为过度的刺激而麻木。

“通往市场的街道都很繁华,有些市场还设有相当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别担任招待。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终年都用冷水沐浴。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认为冷水对身体有益。当然,也有热水浴室,不过专供外国人使用,因为外国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样的冷水。杭州市民每天都要沐浴,沐浴的时间大都在晚饭之前。”

欧洲人一直到13世纪,还不知道沐浴(至少不普遍),所以马可·波罗对中国人天天沐浴,进行了特别强调。(www.xing528.com)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这本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广为流传。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曾经到东方经商,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他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经过千辛万苦,他们来到大都见到忽必烈大汗并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1295年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热那亚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以来,七百年来关于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由于书中充满了人所未知的奇闻逸事,《马可·波罗游记》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讽刺。之后,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马可·波罗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马可·波罗游记》不再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但现代学者又重新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因为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等等。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中,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写的游记中都有记载。

面对质疑,国学大师钱穆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他说自己“宁愿”相信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但《马可·波罗游记》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在《马可·波罗游记》出现以前,在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穆王西巡。西汉武帝时期张骞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时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方都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在今天,再探讨《马可·波罗游记》有多大真实性意义已经不是很大,因为这本游记已经完全超出了一本书的价值,甚至超出了所有真实记述的书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