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朝历史:十一位皇帝的奋斗与压力

元朝历史:十一位皇帝的奋斗与压力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朝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共有十一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世祖忽必烈从称帝之日算起,在位三十四年,此后的九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而最后一个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却在位三十五年之久。要说元顺帝也不容易,自即位时起,他身边便没少了把持大权的重臣。为了压制燕铁木儿家族的势力,顺帝大力提拔伯颜。

元朝历史:十一位皇帝的奋斗与压力

马上得天下,但绝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是历朝历代提炼出来的千古箴言,而蒙元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中国人常说蒙古人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理天下,这种批评有事实的根据。可是要是说成吉思汗之子孙完全忽略经理上的问题,则与情况相左了。”因为元朝也曾有统治者悉心研究如何管理这个多民族、大疆域的帝国,比如皇帝忽必烈,比如权臣脱脱。然而,地缘政治的限制和复杂矛盾的冲突,使得元朝当政者无法将各朝遗留的执政碎片有机拼合组成一个有效的国家机器。

王朝由盛而衰是难逃的宿命,但中国的好几个朝代也曾出现过“中兴”时期,让王朝步入第二春,在元朝也曾出现过一抹曙光,只可惜转瞬即逝,之后便是更为压抑的黑暗。这种光明与黑暗的鲜明对比便出现在大元的末代皇帝——元顺帝的执政时期。

元史》关于元朝帝王的本记一共四十七卷,而顺帝一个人就占了十卷,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因为同其他短命的皇帝相比,元顺帝稳居宝座的时间的确长了很多。元朝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共有十一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世祖忽必烈从称帝之日算起,在位三十四年,此后的九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而最后一个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却在位三十五年之久。

忽必烈之前,蒙古的汗位由几大部落推选,忽必烈以武力称帝后,规定以后皇位的继承,可以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继,下任皇帝由现任皇帝指定。因此,顺帝的父亲明宗与弟弟文宗便颇有一番真情或假意的退让。最后的结局是,明宗在去往大都当皇帝的路上莫名猝死,真相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妥懽帖睦尔作为明宗的长子而非嫡子,在父亲死后,一度被放逐到高丽(今朝鲜)大青岛和广西静江。

文宗死后,皇帝之位几经周折,由于先前太子阿刺忒纳答刺的身亡,文宗的皇后卜答失里执意遵照先帝遗嘱让明宗的儿子继承皇位,不料即位的明宗嫡子懿璘质班没过多久也病故了。在卜答失里心中,这皇位多少有些不吉祥,或许也是大权旁落的疑虑,她坚决反对立小儿子燕帖古思为帝,因为燕帖古思不是她的亲生子,又是权臣燕铁木儿的义子。

在皇后的固执之下,燕铁木儿也没了脾气,于是妥懽贴睦尔便登上了皇帝之位。卜答失里究竟是怎样打算的,后人不得而知,或许是想用明宗的儿子冲冲皇位的杀气吧。但她没有料到的是,妥懽贴睦尔这皇位一坐就是三十多年。

要说元顺帝也不容易,自即位时起,他身边便没少了把持大权的重臣。(www.xing528.com)

自从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朝只有一个皇帝以赫赫战功稳坐龙廷即顺帝的祖父元武宗海山,武宗解除了元帝国在西北部的威胁,也成就了手下的三个部属,即燕铁木儿、康里脱脱和伯颜。康里脱脱早死,燕铁木儿和伯颜则成了影响几朝的权臣,着实让顺帝头疼不已。

燕铁木儿死后,其子唐其势也加入了夺权之战。为了压制燕铁木儿家族的势力,顺帝大力提拔伯颜。政治也就是那么回事,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清除了唐其势等燕铁木儿家族的残余势力后,伯颜的气焰日渐高涨。顺帝于是故技重施,利用伯颜的侄子脱脱再次将权倾天下的伯颜扳倒。

德国汉学家赫伯特曾说,伯颜确定是反对中国人的,因此他与年轻的皇帝冲突激化,而皇帝倒向其他对中国传统多少有些关心的蒙古官员。其实,这也多少表明了顺帝与伯颜在治国方面的矛盾。伯颜初当宰相,辅佐顺帝,遵循旧章,提倡农事,减除杂徭盐税,赈济饥民,还算是个明相;但诛杀唐其势之后,伯颜开始专政恣肆,肆行贪暴。任命的官员多向伯颜行贿,天下贡赋多入伯颜家,省、台、院官多出其门下。伯颜作为蒙古蔑儿乞部的贵族,在草原贵族的支持下,极力排斥汉人官员,日渐跋扈,连顺帝也不放在眼中。

伯颜的侄子脱脱虽为伯父一手教养,却对汉族文化颇为看重,因此后来掌权的脱脱着实进行了一番改革。

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中国的好几个朝代,都有‘中兴’一事。大概朝代初年的军制和财政税收,到中期已失时效,中兴需要一番挣扎,一般新的安排或是改组,或是局部的修正,都要通过社会的中层才能透到基层机构的民间里去,这时候不是朝廷的一纸通令可以达到目的,也不是全靠军事行动所能生效,民间对朝代的信心,常有左右全局的可能。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断言蒙古人的元朝没有通这一关。要不是过去的纪录太坏,人心离散的话,顺帝这一朝,有脱脱的领导力量,修辽金宋三史,修贾鲁河,使黄河入故道,又有扩廓贴木儿的军事领导力量,朝廷又一度使方国珍降伏,恢复海运,看样子并不是全无中兴的希望。”脱脱在顺帝的支持下推行“更化”政策后,朝政为之一新,“中外翁然称为贤相”(《元史·脱脱传》)。顺帝也开始用心攻读圣贤书,裁减宫女、宦官,节省御膳、御装,关心政治,常在宣文阁与大臣商谈国是。广大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因受到重用,多“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元史·苏天爵传》),欢呼“至正宾兴郡国贤,威仪重见甲寅前”,准备在“至正中兴”中一显身手。

然而,顺帝与脱脱在才能与气魄上都有些缺陷。脱脱在治国方面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上台之初,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伯颜的排汉政策,恢复了科举取士,重开经筵,又修《宋史》,提倡文治和经史,但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他并没有多少建树,改革措施流于表面而未触及根本,结果必然以失败告终。

如果只从前面来看,元顺帝以一介孤儿的身份登位,在孤单无援的情况下,化解了多次权臣逼宫的危机,实属不易,让人不禁想到了康熙。然而,顺帝的温平却让他甘于沉浸在后宫的温柔乡中,又如何能够承担中兴大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