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石窟群:阿旃陀和坎赫里之比较

印度石窟群:阿旃陀和坎赫里之比较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世纪,受后期佛教石窟的影响,印度各地开始开凿石窟,除佛教外,印度教、耆那教也开凿石窟。支提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在石窟群中位居中心,供僧众绕塔诵经和观像之用。阿旃陀石窟群开凿于两个时期,分别为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5世纪,见证了印度早期佛教石窟和晚期佛教石窟的变化。坎赫里石窟群虽然规模宏大,但石窟内的雕刻水平远不及阿旃陀石窟。图1-24坎赫里石窟总平面图1-25坎赫里石窟

印度石窟群:阿旃陀和坎赫里之比较

古代印度建造石窟的活动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对印度的石窟建造领域做了很大的贡献,后来石窟建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按照惯例,当地国王在雨季主持僧侣安居静修,沉思冥想。5世纪,受后期佛教石窟的影响,印度各地开始开凿石窟,除佛教外,印度教、耆那教也开凿石窟。印度现存的宗教洞窟达1 200多个,而其中3/4为佛教石窟。石窟大部分集中在西印度的德干高原,少数分布在比哈尔邦及奥里萨邦[11]

石窟群和佛教寺庙一样主要包含两种功能:僧众的生活起居和宗教活动。所以,石窟群可分为两种对应功能的石窟类型:精舍窟(图1-17)和支提窟(图1-18)。精舍窟典型的平面形式和佛教寺庙的精舍相似,其方形大厅代替精舍中的庭院,三面开凿小室供僧众修行,一面供人进出。支提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在石窟群中位居中心,供僧众绕塔诵经和观像之用。支提窟平面通常呈U 字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如圆形和长方形支提窟。支提窟内主体是窣堵坡,围绕着窣堵坡有侧廊,僧众可在其中绕塔诵经。

图1-17 贝德莎(Bedsa)精舍窟

图1-18 贝德莎(Bedsa)支提窟

图1-19 阿旃陀石窟外观

图1-20 阿旃陀石窟总平面

早期的佛教石窟中以佛塔代表涅槃后的佛陀,而晚期佛教石窟出现了佛陀的人形佛像,但佛像的出现并没有代替原先的佛塔,而是以“佛塔合一”的方式进入石窟内。原先的佛塔上加设一佛龛,佛龛内设置佛像。由于佛像的尺寸大小和空间关系,佛塔由最开始的覆钵形转变为钟形[12]。佛像出现后产生的石窟壁画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在支提窟内还出现僧房,将僧众的生活起居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

阿旃陀(Ajanta)石窟(图1-19、图1-20)是印度佛教石窟的杰出代表,位于德干高原西北,共有30个高低错落的洞窟。阿旃陀石窟群开凿于两个时期,分别为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5世纪,见证了印度早期佛教石窟和晚期佛教石窟的变化。早期阿旃陀石窟开凿了3个支提窟(图1-21)、3个精舍窟,晚期则开凿了3个支提窟、22个精舍窟,在规模上明显变大了,但支提窟的比重却变小了。早期支提窟为最中间的5个石窟群(第8、9、10、12、13窟),这些石窟以第9、10两座支提窟(图1-22)为中心。石窟内装饰较少,没有佛像,以佛塔为中心。后期开凿的石窟出现佛像并且装饰、壁画(图1-23)更加精美。

阿旃陀1号窟有门廊、前厅、多柱式房间、佛龛及摩诃迦那迦王子[13]神像,窟内后还有莲华手菩萨、镶嵌有珠宝的菩萨以及审判情景。2号窟建筑布局和1号窟一样,它闻名于佛陀母亲摩耶王后的肖像和前厅独特的天花板。16号窟并不设前厅,取而代之的是环绕的一条布满佛陀浮雕的长通道[14]。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绘画通过肢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www.xing528.com)

图1-21 第19窟

图1-22 第9窟

图1-23 摩诃迦那迦出生壁画

位于印度孟买北部的坎赫里(Kanheri)石窟群(图1-24、图1-25)建造时间从公元前1世纪持续到公元11世纪,时间跨度长达1 200多年,和阿旃陀石窟一样将早期石窟和晚期石窟融入在一起。坎赫里石窟群位于孟买附近的海岛上,是印度单一山丘上开凿洞窟数量最大的一个石窟群,洞窟总计109个,其中有5个是支提窟,其余为大部分的精舍窟和小部分的水池[15]。坎赫里石窟群虽然规模宏大,但石窟内的雕刻水平远不及阿旃陀石窟。

图1-24 坎赫里石窟总平面

图1-25 坎赫里石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