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果阿教堂:印度城市与建筑中的印记

旧果阿教堂:印度城市与建筑中的印记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慈耶稣大教堂是果阿老城里最负盛名的教堂,建于1594年。教堂的立面装饰是果阿众多教堂里最复杂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果阿大教堂,始建于1562年,是果阿最古老最大的教堂,现为印度东部果阿及阿曼罗马天主教管区的主教堂。1510年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带领葡萄牙人战胜穆斯林军队并夺得果阿,他将这场胜利的荣耀归功于圣凯瑟琳。

旧果阿教堂:印度城市与建筑中的印记

果阿被誉为“东方罗马”,其建筑对16—17世纪印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曼努埃尔艺术巴洛克艺术在亚洲天主教国家的传播提供了保障。在18世纪人们弃城而去之前建造的60座教堂中,有以下几座教堂尤为突出,即圣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及修道院(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圣母罗萨里奥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Rosary)、果阿大教堂(Se Cathedral)、圣卡杰坦神学院和教堂(Church of St. Cajetan)、圣奥古斯教堂、圣凯瑟琳小教堂(St. Catherine Chapel)、圣奥古斯丁教堂(Church of St .Angustine,一座建于1572年的修道院中的遗迹)、仁慈耶稣大教堂(Basilica of Bom Jesus,全印度最主要的耶稣会修道院,东方第一个印刷所即建于此)等等。1986年这里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仁慈耶稣大教堂是果阿老城里最负盛名的教堂,建于1594年。教堂平面为十字形(图4-1),长182.75英尺(55.7米),宽55.5英尺(16.9米),高61.5英尺(18.7米)。“Bom”意为神圣的,“Basilica”则专指那些由罗马教廷授予的在教会发展过程中拥有特殊地位的大殿的称号。

教堂用红土石块建造,立面上的大部分的装饰纹样包括柱式的材料则为花岗岩。教堂的立面装饰是果阿众多教堂里最复杂的,也是独一无二的。立面上精心制作的花岗岩艺术雕花浓缩了巴洛克建筑的艺术特色,西侧的主立面采用了各种类型的柱式,包括罗马、爱奥尼、多立克、科斯林及混合柱式等(图4-2)。主立面两侧没有用塔楼来配合中间的三角形山花,仅有的一座塔楼被布置在教堂东侧的尾殿处,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不同寻常的。教堂立面水平分为四段,最下面一层设有三个出入口,位于中间的主入口最高,顶部设有半圆形的拱券,并在两侧各设置了两根科斯林柱作为装饰。二层设有三个方形窗户,居中的较大一些。三层为三个同样大小的圆窗,双螺纹形的涡卷纹样。四层装饰最为考究,中间有石刻字母“I、H、S”,在希腊语里表示耶稣的意思,字母周围环绕着带有翅膀的天使。顶部为一个两侧带翼的三角形山花,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模式化主题元素。北立面和东立面原先为白色的抹灰,后来在1952年因担心海边盐分较高的抹灰会腐蚀石材,昔日的葡萄牙政府下属的考古部门小心翼翼地将抹灰层去除掉,使得红土石块裸露出来,因而建筑呈现出现在的红土色。

图4-1 仁慈耶稣大教堂平面 

图4-2 仁慈耶稣大教堂

殿堂内部的马赛克—科斯林式的装饰风格简约迷人,令人印象深刻。天花板为带有精细雕刻的木质结构。大殿为单一形式的正殿,两侧无边廊,唱诗班位于底部。较为平整的内墙壁统一粉刷成白色,墙上共有三排窗户。唱诗班旁的柱子上用拉丁语和葡萄牙语刻着教堂始建于1594年11月24日的献词。主入口两侧设置了祭坛,北侧布置的是圣方济各·沙勿略[1]的雕像,南侧为圣安东尼的雕像。位于东侧的主祭坛为巴洛克式,全部为镀金设计,造型扭曲的立柱支撑着顶部的两个天使。幼年耶稣的雕像被安放在圣依纳爵雕像的基座旁,顶部为一个三位一体的雕像,正中为一个象征太阳的圆形图案,上面同样刻着“I、H、S”三个字母。

仁慈耶稣大教堂保存有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遗体,而这也是教堂在基督教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沙勿略的墓室是1696年由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三世捐赠的,由17世纪佛罗伦萨的雕刻家福格尼(Giovanni Battista Foggini)花费十年之功才最终完成。保存遗体的棺椁则由纯银制作。另外,在教堂二层的艺术画廊收藏有果阿本地超现实主义画家唐·马丁(Dom Martin)的画作。

果阿大教堂(Se Cathedral,又称Sé Cathedral of Santa Catarina),始建于1562年,是果阿最古老最大的教堂,现为印度东部果阿及阿曼罗马天主教管区的主教堂。1510年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带领葡萄牙人战胜穆斯林军队并夺得果阿,他将这场胜利的荣耀归功于圣凯瑟琳(St. Catherine)。为纪念她,后人在战斗现场附近修建了这座教堂。教堂最终于1619年完工,设计师为安布罗休·阿格艾尔罗斯(Ambrosio Argueiros)及朱里奥·西莫(Julio Simao)。朱里奥·西莫是菲利普11世任命的专门负责新建和修复亚洲地区葡萄牙属地防御工事的工程师[2],果阿老城的总督胜利之门和圣保罗学院的建设也有他的参与。

大教堂主入口朝向一个精心布置的庭院,门前有多级踏步。立面为白色,造型不是很复杂,大门属于葡萄牙曼努埃尔[3](Portuguese-Manueline)风格。拥有三个出入口的主立面是托斯卡纳和多立克的混合体,立面上的门窗洞口及壁龛都带有精美的花岗石边框。位于山墙中间的主入口两侧有四根科林斯柱作装饰,中间的窗户装饰有国家盔甲盾牌的图案,上部的壁龛布置了圣凯瑟琳的雕像,最顶端为一个三角形的山花(图4-3)。大教堂平面长250英尺(76米),宽181英尺(55米),东立面为其主入口,包括十字架在内最高处达115英尺(35米)。最初教堂有两个塔,其中一个在1776年倒塌后因无经费来源就一直没有再重建(图4-4)。幸存下来的塔内放置着5个大钟,其中一个银色特别响亮的大钟是果阿邦最大的。

图4-3 果阿大教堂 

图4-4 果阿大教堂平面

大教堂室内非常宏伟,顶部为通长的拱形天花板,内部空间分为主殿和两侧通道区三大部分,两者之间为一排科斯林柱,柱与柱之间为巨大的拱形结构。拱形开口很高,应该是为了使主殿区更多地吸收从教堂两侧照进来的阳光。微微闪光的巴洛克风格主祭坛非常华丽,两侧是几幅古画,背后的整面墙体为一个巨大的非常精美的镀金雕饰背景墙。横向划分为三开间,竖向为三段式,每个区域内都有许多镀金雕像。黄金涂层于1896年进行了翻新处理。主祭坛一旁有六幅雕刻有圣凯瑟琳生活场景的面板,画面栩栩如生。另外,为了使果阿人更加虔诚地皈依天主教,教堂还安放了一个产自1532年被沙勿略用过的洗礼池,可谓用心良苦。(www.xing528.com)

圣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在1521年完工,使用了近百年,其被称做17世纪果阿最美的宗教艺术作品[4]。后来因有倒塌的危险被拆除,并于1661年开始重建,经费来自天主教徒的自愿捐款。在果阿被征服的那一年,方济各会士们(Franciscans)[5]随阿尔布克尔克一同来到这里,他们可以算是最早来到印度大陆传教的教徒之一。这个重建后仍非常华丽的教堂平面长190英尺(58米),宽60英尺(18.3米),建筑高四层,立面为全白的托斯卡纳风格。建筑主立面朝西,位于一层中间的大门为曼努埃尔式,门框装饰有水手皇冠、希腊十字及环状图案等曼努埃尔式特有元素,局部采用蓝色的石块作为建筑材料,现在看来仍觉得非常有特色,可以算作当时比较成功的艺术探索(图4-5)。因其属于较晚的一种建筑风格,建筑的其他部分并未采用这一风格。二层及三层每层有三个窗户,四层由两侧两个对称的八角形塔楼和中央山花组成。屋顶山花有用花岗岩雕刻的天使圣迈克尔的造型。在教堂东北角位于主教堂和通往圣器收藏室的通道之间加建了一个钟楼,现在只有六个小钟安放在里面。

教堂天花板是一个交叉拱形结构,天花和两侧支撑壁挂满了壁画作品。这些壁画有众多造型复杂的花卉图案,采用印度和欧洲的艺术构成元素。内部空间无过道,仅为一个巨大的教堂正殿,两侧内扶壁柱围合形成六个小礼拜堂(图4-6)。扶壁柱上也装饰着做工精细的花卉图案,非常华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中部有个横跨殿宽的巨型拱门,上部提供了唱诗班工作的空间。教堂主祭坛和祭坛背后的整个东侧墙面都为褪了色的金黄色。神社墙上布满各式图案及花纹,每个壁龛里都布置有雕像。

图4-5 圣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 

图4-6 圣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平面

教堂旁边为考古博物馆,建于1964年,内部展出骨雕刻、石刻及葡萄牙昔日总督的肖像画等。

圣卡杰坦教堂的修建是戴蒂尼会[6]在果阿宗教事业的结晶,教堂外观为古典主义风格,主立面为科斯林式门廊。四根巨大的科斯林柱抬起了沉重的额枋,它们和其他六根柱子共同构成了整个主立面(图4-7)。教堂横向划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有三个出入口,两侧的次入口为带有三角形山花的拱形大门,中间的主入口为矩形,上方雕刻着葡萄牙的国徽,壁龛和侧门上方有一排圆形的窗户。中间层为一排带有栏杆的矩形窗户,中间的三个窗户顶部则是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和中间层类似,最上面也是一排带有栏杆的窗户,只是窗户类型有矩形也有圆形。根据科蒂诺·德·克罗古恩(Cottineau de Kloguen)的观点,教堂是遵循彼得洛·德拉·瓦莱(Pietro della Valle) 和盖梅里·凯瑞里(Gameli Carreri)的建议,按照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of St. Peter)及圣安德烈·德拉·瓦莱大教堂(St. Andrea della Valle)的模式修建的。教堂中央带有窗户的鼓座上为一个巨大的带有肋拱的半球形穹顶。屋顶周边并没有小穹顶,取而代之的是双翼的两个钟塔。教堂平面长121英尺(36.8米),宽81英尺(25米),立面上有四座巨大的雕像,它们分别为福音传道者圣彼得、圣保罗、圣约翰及圣马修。

教堂室内为白色,内部空间被八根立柱分隔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中间的主殿区和两侧的通道区,两边的通道区各有三个祭坛(图4-8、图4-9)。每根柱子侧面都绘有希腊十字的标志,中间的四根柱子支撑着上部的穹顶,在顶部成拱券状相互连接,自成一体。环形的穹顶基座内侧写有黑色的座右铭,在自上而下的天光照射下,白底黑字,素雅而又非常有韵味。后殿的天花为拱形,从基座开始分为六个拱肋,并最终相交于顶部中心。拱肋与拱肋之间在顶部设有小窗户,从这些窗洞照进来的光线提高了这个区域的照明度,更增添了主祭坛的神秘感。于1661年建成的圣卡杰坦教堂是唯一的一座平面为希腊十字形,且拥有穹顶及半圆形壁龛的教堂[7]

图4-7 圣卡杰坦教堂

图4-8 圣卡杰坦教堂内景 

图4-9 圣卡杰坦教堂平面

圣卡杰坦教堂的西北侧为圣卡杰坦修道院,外观同样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为两层,主立面中部的门廊一层为四根多立克柱,二层为四根爱奥尼柱,顶部为三角形山花。修道院保存有圣卡杰坦的遗物和一些亲笔签名信。道院最近进行了整修,目前为圣派厄斯十世修道院(Pastoral Institute of St. Pius 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